注册 |
图展中镶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证章、汉口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汉口市救济委员会证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13枚徽章,都是由学工收藏提供的,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更提升了展览的原创性。鉴于巡回展览的不便,徽章实物不会随展,但由于展板版面宽大,徽章经过图片放大处理,其细部工艺特征一览无余,从某种视角看,是对观众不能目睹文物实体的补偿。职业收藏家万学工儿时是从玩毛主席纪念章开始的,徽章是其收藏的强项,武汉晚报今年作的专题 “徽章上的武汉”已有详细报道,我认为:没有“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万学工的收藏家成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木刻制作简单又经济,而且又易于流传。可以激发和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志。我驻足在第二部分文化抗战的“抗战木刻”展板前,被一幅庆祝抗战胜利的套色木刻深深吸引,把它作为门神贴在大门外,是中国人民过年时才有的最喜庆表现。
抗战门神彩色木刻(刘建林提供)
建林上前告诉我,这幅套色木刻太珍贵漂亮了,真的无法割舍。当初编入展板送审时,还担了风险,忐忑不安的,因为图中有面国民党的旗帜。没想到上级领导一句话都没问,顺利通过了。综观全展,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又展示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真实历史。
争取“国际支援”是武汉会战三大主要目的之一,本展浓墨重彩以大量图片表达这一主题。得道多助,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同时也得到国际上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援。美国的史沫特莱、加拿大的白求恩、苏联的飞行员……我在参观时还补充“武汉会战的韩国人金若山”的故事,金若山,原名金元凤,中国黄埔4期学生、著名韩国政治家、军事家。1938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出武汉前夕,尊重国际友人的意见,取消将汉口日租界作为“敌产”炸毁的决定,此时的日租界一带如同一片墓地。郭沫若连夜拟定了一组“抗日标语”,韩国人一般都会日语,金若山聪明绝顶,他组织领导的“朝鲜义勇队”,提着沥青,抱着木柴,来到日租界和水塔中山大道一带,用加热熔化的沥青在大道上写下粗厚的郭氏“抗日标语”日本文地书,这是一大发明创造。日军占领武汉后,特为这些标语打伤脑筋,鬼子整整花了三天功夫来洗刷这些标语。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破产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