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图片一:《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书影
图片二:冯天瑜(左)与裴高才相聚武汉大学台研所
图片三:裴高才与东吴大学前校长刘源俊(右)研讨胡秋原
新年伊始,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先生,看到拙作“胡秋原传”新版——《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裴高才著、九州出版社2018.1)的封面与目录后,连夜通过微信发来点评。他这样写道:“秋原先生‘破冰之旅’还乡时,余与先生在武昌东湖晤谈甚欢。21世纪初,余撰《‘封建’考论》,研习秋原先生关于社会史论战的论文,深佩先生卓见。现罗高才君著作,展示秋原先生多彩人生,读来感慨系之。”
早在2003年,得知拙作胡秋原传初版《胡秋原全传》(裴高才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行将付梓时,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朱伯康、社会活动家贾亦斌诸公生前分别亲笔题词与作序,给予了充分首肯与热情激励。民革中央前常务副主席贾亦斌在序言中说:“传主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贯穿于全书的突出主题。书中关于胡秋原不顾个人利禄安危,对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挺身而出的章节,读后,其爱国之切,忧国之深,谋国之忠,常有催人泪下难以自已者。”
此次得知新版“胡秋原传”即将面世,两岸知名文化学者陶德麟、余传韬、刘源俊、古远清等纷纷泼墨挥毫题贺、深情回忆与激情点评。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陶德麟先生亲笔题写诗文祝贺。著名批评家、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古远清在序言中给予了激励,他写道:“裴高才笔下的胡秋原,每个章节无不呼应着时代的潮流,写出了传主敢着先鞭的种种事迹。作者目光敏锐,书中表现的史实、史裁,以及史笔、史识,均值得称道。”
身在台北的东吴大学名誉教授、前校长刘源俊先生,自从2010年6月中旬与笔者在“纪念胡秋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相识后,彼此函电飞鸿,又分别在台北与武汉重逢,相知相交七八载。此次得知拙作再版,他拨冗亲笔写下了《早期“保钓”举旗人》的序言。他在序文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胡秋原点燃“保钓”烽火轶事,还谈到我们之间的交往。他写道:“高才兄与秋公同乡,乃荆楚儒士,著述多种,并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我与他相识于武汉大学纪念秋公百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上,此后,我们常电邮飞鸿,相通文心,又于台北与武汉重逢,我还为他的大作《田长霖新传》、《孝义感动中国》点评过。此次,他著述的胡秋原全传,既与三十多年前张漱菡著《赤心巨笔一书生──胡秋原传》,相得益彰,又荟萃了两岸史料,归还了秋公(即胡秋原)的历史公道,功莫大焉。”
正是由于各位方家的热情襄助,使拙作得以玉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委托权威部门审读拙作后也给予了首肯,其专家审读意见这样写道:“裴高才撰写、九州出版社拟出版的《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全面描述了主人公的家世、求学、流亡、笔舌生涯与参政议政岁月,刻画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再现了胡秋原80年的人生经历。……”
胡秋原为何能赢得这些德高望重的名家的垂青呢?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胡先生生前的一通来信。信中云:“我长年伏案,工作只是看书、思想和写文……我手无斧柯,只有一只笔。我只能,亦必须尽一个中国读书人的责任!”我想,这是传主书生报国的独白,也是一代爱国文化人的真性情。
写到此,我又想起了数年前经笔者襄助,相关部门给力,胡氏祖孙三代齐心协力,将胡秋原家藏的8000册图书捐赠给武汉大学、武汉图书馆,黄陂一中、黄陂三中与实验中学旧事。丁酉年深秋,我接待了胡秋原公子胡卜凯先生率领的台北、武汉与美国胡氏亲属一行返乡寻根谒祖,并办理了胡康民、胡秋原、胡业永父子的骨灰归葬黄陂的相关手续,胡秋原铜像也将在黄陂长乐园竖立。届时,还将举办拙作首发式与研讨会,圆满实现胡秋原书归故里与魂归故里的遗愿。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