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沈建乐,“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绍兴知识分子”,《人才研究》,03期,1988年。
冯静、万华,“再评辛亥革命中的赵尔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88年。
牛济,“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活动述评”,《人文杂志》,02期,1988年。
杨群红,“新加坡华侨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04期,1988年。
朱英,“清末商会与辛亥革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1988年。
李兰萍,“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斗争”,《广东社会科学》,02期,1988年。
汪林茂,“从文化背景看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州学刊》,01期,1988年。
盛巽昌,“李秀成和辛亥革命”,《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王凡,“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张謇与孙中山关系”,《学术界》,01期,1988年。
行龙,“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何振东,“辛亥革命前后国家体制的变革”,《徐州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88年。
马善贵,“华侨与辛亥革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彭雨新,“辛亥革命前湖南矿业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8年。
唐汝瑾,“试述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88年。
苏竞存,“辛亥革命前后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体育文史》,04期,1988年。
林平汉,“辛亥革命前后民主思想在福建的传播”,《福建论坛文史哲版》,04期,1988年。
周兴樑,“廖仲恺辛亥革命时期的理财活动”,《贵州社会科学》,08期,1988年。
范荣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兼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贵州民族研究》,04期,1988年。
刘纳,“辛亥革命时期文学人生内容的一个方面——中年哀乐”,《社会科学战线》,04期,1988年。
刘纳,“青春生命的感悟——从一个角度看‘五四’新诗,兼与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歌比较”,《文艺研究》,02期,1988年。
夏保成,“美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史学集刊》,04期,1988年。
陈高原,“辛亥革命与改造国民性思潮”,《广州研究》,07期,1988年。
陈善学,“辛亥革命时期的陈独秀”,《文史哲》,04期,1988年。
刘炎生,“怎样评价鲁迅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与王富仁同志商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1988年。
萧永坚,“徐赞周与辛亥革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2期,1988年。
张鸿奎,“试论美洲洪门致公堂华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作用”,《史林》,04期,1988年。
梁华平,叶素珍,“辛亥革命烈士刘静庵及其画像”,《四川文物》,03期,1988年。
钟兴永,“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娄底师专学报》,01期,1988年。
“辛亥革命史料七篇”,《民国档案》,04期,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