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郎佩芬,“毛泽东从辛亥革命中吸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2003年。
卢开宇、朱庆武,“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2期,2003年。
王业兴,“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的社会影响”,《学术研究》,02期,2003年。
郑永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贵州社会科学》,02期,2003年。
何旭艳,“论辛亥革命前夕留日中国学生的思想感悟”,《学术月刊》,05期,2003年。
李英铨,“汪精卫与辛亥革命”,《安徽史学》,05期,2003年。
刘启强、史琳燕,“苦难与觉醒: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3期,2003年。
宋学勤,“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报刊”,《新闻爱好者》,04期,2003年。
任军利、王新华,“论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意蕴”,《甘肃社会科学》,02期,2003年。
杨英法、冯志芳,“‘反满’对辛亥革命影响的二重性探析”,《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3期,2003年。
方祖猷,“辛亥革命前后甬上两高僧”,《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01期,2003年。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04期,2003年。
魏静,“论辛亥革命前后甘肃知识界政治思潮的演变”,《甘肃社会科学》,04期,2003年。
谭秋霞,“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初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6期,2003年。
路得·那爱德,“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西部——一个美国人1910-1913年在中国的记录”,《中国地名》,05期,2003年。
逸民,“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中华文化论坛》,01期,2003年。
聂蒲生,“论辛亥革命不自觉的酿造师张之洞”,《安徽教育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高路,“论辛亥革命与两岸统一问题”,《江汉论坛》,06期,2003年。
桂栖鹏、赵晓兰,“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两次大论战”,《出版科学》,01期,2003年。
叶瑞昕,“从‘创造文明’到‘因袭文明’——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输入文明思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3期,2003年。
杨寄荣,“道德观的碰撞与历史的进步——辛亥革命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斗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2003年。
刘焕峰、张波、刘凤稳,“辛亥革命时期的汪精卫和袁世凯的关系”,《张家口师专学报》,04期,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