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高春平、高小平,“辛亥革命的纲领析”,《沧桑》,03期,2003年。
陈橹,“主体与目标的错位:辛亥革命与传统因袭”,《江海学刊》,03期,2003年。
许小青,“用‘双重外交论’来解开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之谜——评俞辛焞教授新作《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6期,2003年。
卜毅然,“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科技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2期,2003年。
旷鹰,“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4期,2003年。
史冰如,“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思考——重读《药》、《阿Q正传》、《风波》”,《常州工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历史教学》,07期,2003年。
戴学稷,“孙中山 新马华侨与辛亥革命”,《团结》,06期,2003年。
王佩良,“毛泽东论辛亥革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03期,2003年。
董丛林,“辛亥革命党人舆论宣传的策略手段简论”,《历史教学》,12期,2003年。
孙胜文、崔玉华,“辛亥革命在烟台之成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04期,2003年。
王岗峰,“辛亥革命与洪宪复辟的文化再反思”,《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龚春英、朱云平,“辛亥革命时期英国‘中立’政策探微”,《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期,2003年。
李霞,“《民立报》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初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董增刚,“论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民约论》的不同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田海林,“辛亥革命前后儒家文化的命运——对清末民初‘尊孔读经’问题的考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2003年。
李红,“清末山东留日学生与山东辛亥革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期,2003年。
李喜所,“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史学集刊》,01期,2003年。
黄庆林,“辛亥革命成功原因再探──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比较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3年。
王先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控制体制的演变——民国初期的乡制演变与保甲制的复活”,《社会科学研究》,06期,2003年。
焦新顺,“论辛亥革命前后孙洪伊思想的转变”,《平原大学学报》,03期,2003年。
陈晓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报刊”,《社会科学研究》,06期,2003年。
刘启强,“海外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2期,2003年。
李霞,“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西安联合大学学报》,01期,2003年。
刘经华,“辛亥革命时期的盐务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3年。
王先明,“‘子夜宣言’与太原辛亥起义——文物、文献与史实之互证”,《南开学报》,04期,2003年。
关捷,关伟,“辛亥时期辽宁政局之演变”,《大连民族学院学报》,02期,2003年。
唐向荣,“重新认识冯玉祥与辛亥北方革命之关系”,《泰山学院学报》,05期,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