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武汉市志·外事志》记载:“瑞澂督鄂时,以华景街一带与德界毗连,又是一片荒土,恐被外人侵占,经清廷批准,在德华交界处修筑一条灰石马路,并设警察,借作保障。”瑞澂督鄂时,应是1910到1911年,在修筑这条路之前,其路形已经有了,只是加铺一层灰石使其成为一条更成型的路而已。所谓灰石,就是常见于铺在铁轨枕木下的那种碎石,颜色呈灰暗。而本地用来修路的碎石,多呈黄色,如黄石路就源于铺路碎石是黄色。
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时期的照片、1913年外国租界地图和1917年汉口特别区全图这三个重要证据中,基本梳理出:租界时期(1911年前后),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这一段路,中文曾经有过“灰石马路”的代称,又曾在德租界一侧命名为“后街”,英文曾经叫作“弗里德里希街”。而一元小路在这个时期被命名为青岛路(街)。
1913年外国租界图中一元小路被叫作青岛路。孙庆力供图
这还并不是这条街的全部名称,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叫华景街,命名时间更早。目前能找到的华景街最早的地名证据是1909年(宣统纪年)的振成号钱庄票,地址明白无误:“漢鎮德租界華景街下首鸿順里拾伍號門牌。”鸿顺里,1920、1938年汉口地图中为洪顺里,方位在四唯小路与五福路之间。《武汉地名志》未收录,可能毁于战争年代或已改建。
宣统纪元(1909年)汉镇德租界华景街振成号钱庄。照片源于网络
《武汉老新闻》中摘录了1910年6月3日《申报》一则新闻,题为“德人越界修路交涉”。文中首段写道“汉口华景街,与德租界毗连,现德工部局因华界内有某姓旷地与本界马路相接,竟私行占据扩充马路,汉上各官均未察觉……”该书编者对华景街的注解是“今华清街”。这一解释似乎缺乏说服力。这是典型的将华景街与华清街混为一谈。文中明明写道:“汉口华景街,与德租界毗连”,是指的华景街这条作为分界线的大街,“扩充马路”也只能是扩充毗连的马路,有词为证,吾民为此“争回‘几尺’中华地”而已,而华清街纵深250米,并非建机场跑道,又岂能扩充得了?
类似的混淆,在当代专家、学者著述中,比比皆是。
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中,将这条街称华景街。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中,这条街已改名华清街。此后,又改名汉景街。但直到1937年,华清街与汉景街之称同时并存。1946年元旦并入中山大道。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同一条道路,在早期又叫华景街,又叫后街呢?在没有寻找到可靠证据前,只好暂作推测:德租界一侧挂有后街路牌,或在规划图上命名弗里德里希街,那是德人一厢情愿,而华界居民则喜欢叫华景街,德人也管不着,这叫“一街两制”。不知是不是这个理?
另外,大华景街的附近又有个小华景街,这在武汉市也许还是个特例,究竟是先有大华景街还是先有小华景街呢?根据照片和史料分析,矗立在大华景街上的三层楼洋房,观其年代,少说已建成十年八年,而且它应当是在小华景街出生后建造的,以洋楼之威骑在路口。而大华景街(灰石马路)则是1909或1910年修建成功的,建造时间应稍晚于小华景街,小华景街街口的三层楼洋房、中式酒楼等,比德租界一侧的二层楼里分建筑显得既有地标感,又繁华热闹,在一时没有正式名称的情形下,是否有可能是随着小华景街的社会知名度而顺口叫成华景街呢?
汉口华景街。皮忠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