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武昌首义》(连载12)(3)

《辛亥武昌首义》(连载12)(3)

辛亥革命网 2021-06-15 09:00 来源:武汉出版社 作者:严昌洪 严锴 查看:20073
“同心协力”既是武昌新军起义时的口令,又是当时激励各路起义军共同努力,协同作战的响亮口号,它揭示了武昌首义一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辎重营残队一部分退往汉阳,也是在这个时候。瑞澂逃后,电奏朝廷,谓:“督同张彪、铁忠、王履康分派军警,随时布置,并亲率警察队抵御。无如匪分数路来攻,其党极众,其势极猛。瑞澂退楚豫兵轮,移往汉口屯驻,调湘豫巡防队来鄂会剿,并请派大员多带劲旅赴鄂剿办”。待大都司巷口防线被突破,张彪见残余队伍不能支持,督署难以久守,也出走汉口刘家庙,因为那里方便与江中清朝军舰以及铁路南下的清军接洽。瑞澂走时,责成张彪率军固守,张彪走时,更下令以下官长领率士卒死守。其时革命军水陆街之队已进至西口外大街上,在接近督署后面商店放火,与第一路前进之队会师。火光熊熊,督署目标为炮队看得更清楚些,发炮比前稍准,督署内员役群起恐慌,很多人越墙而遁,坠伤者不少。惟教练队由官长督率,固守督署墙垣,向外密射,因此一二两路革命军不能顺利推进。于是派专人分驰至中和门与蛇山炮队,告以轰击目标,蛇山发炮向火光之南,中和门发炮向火光之北,加紧轰击。当王府口火起,以督署旗杆为目标发炮,射中督署签押房。阙龙等冲至东辕门与敌人对击,阙龙受伤,王世龙便从附近商店搜出煤油一罐,木柴数束,跃至钟鼓楼亭前放火,虽弹如雨集,不稍避,不幸连中数弹而死,然火已延及亭楼。时则第三路敢死队节节击破敌军,三十二标相率偕进,进展颇速;城上之敌亦退至望山门下,向西溃散。及钟鼓楼火起,照见署前二旗杆尖顶,革命军炮队瞄准目标,不断轰击,凤凰山亦连轰两大炮,轰毁署内建筑数处,守兵已心惊胆落。然为掩护退却,敌军退至辕门内,排枪齐发;其在大堂之敌,则以机关枪向外扫射。革命军颇有死伤。马明熙、彭纪麟、陈振武、林振邦、饶春棠、张得发、孙松轩、杨正全、徐少斌、纪鸿钧等十余人,一拥而进,形成半环形包围,纪鸿钧即取随带煤油一箱,跃进门房放火,继王世龙而成仁,十分壮烈。至于张斗熙、宋厚德、赵道兴、李自新等是在保安门正街接战还是在督署前阵亡,已不可考。俄而火燎及大堂,敌人乃作鸟兽散,争先逃跑,踩伤跌伤者不可胜算。来不及逃走者,均放下武器,垂手受俘。

被起义军攻破的湖广总督衙门

  经过一夜苦战,革命军在10月11日拂晓占领了清廷在湖北的最高统治机关——湖广总督署。后据瑞澂奏报,布政使连甲、提学使王寿彭、交涉使施炳斜、巡警道王履康皆微服逃出武昌城,而提法使马吉樟、劝业道高如松、盐法道黄祖徽则不知是死是活,没有确切消息。至此,武昌全城光复,革命军预备之十八星旗,高插于黄鹤楼之警钟楼顶,扬采云表,与日月同光,为江汉生色。

  武昌首义,看似事发仓促,侥幸获胜,其实不然,湖北革命党人对农历八月发难已有相当准备,犹如箭在弦上,随时可发。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南湖炮队事件使当局加强了防范;湖南方面响应的准备尚未就绪;等等)而被迫推迟发动的具体日期。一旦宝善里失事,为挽救危局,这支箭就射了出去,而且命中早就瞄准的目标。虽然筹备起义的负责人逃避殆尽,但事前他们已作好思想动员和队伍组织,甚至发布了起义的命令,布置了一切。所以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各标营党人代表可以互相联络,一呼百应,照预定方案行事。这绝非乌合之众,毫无准备,临事才抱佛脚者可比。起义士兵及时地推举出知兵的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等于使“群龙”有了“首”,在其指挥下,起义军集中火力,拼死攻占敌人巢穴,迫使瑞澂、张彪出逃,使本来有“首”的敌人变得“群龙无首”,战斗力急剧下降,所以清军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一遇革命精神早已深入人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死中求生,士气高昂的起义军,自然就支持不住,节节败退。

  孙中山曾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有的人据此认为这场震撼世界的革命的爆发似乎出于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层的意料之外,其取得成功,实为偶然。其实,孙中山说“意外”,是有下文的。他的原话是:“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如此,起义就未必能成功。很明显,“意外”是指义军枪炮所向,是一个胆小的湖广总督瑞澂,并不是指起义本身是出于意料之外的。

  对于首义成于意外的说法,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中有所回应:“世之论者,每谓若瑞、张不走,略事镇静,彼赤手空拳之党人,必又如八月初三日炮队故事也。不知首义时,彼二人者,实在城内,戒严搜索,逮捕杀戮,已尽高压之能事,苟能坐镇了事,则当日已了之矣。事至土崩瓦解,虽殷之三仁,亦不能救祀之斩,而况愚蠢若瑞、张者耶?众怒难犯,决非一偶像之总督统制所能为力。”

  对于首义成功是出于偶然的说法,李廉方在《辛亥武昌首义纪》亦有回应。他指出:“一、起义之事,暴发于八月十九日,与预定期限相距甚近,故事为突变,实由于已达成熟之度而变,非起于偶然也。其因故未准备预期发动者,亦只在旦夕之间,初未以此牵动筹备之事也。二、起义在总机关破坏之后,各部失其联络,指挥无人统率;然各自动作,皆分途依一定目标前进,非事前预闻规划,知其任务所在,必不能举措咸宜。三、阳夏及省外驻军所在,及时响应,皆为主动,由于总机关之事前策动,至有联系。”他还多次反驳首义成于侥幸的说法。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