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施南下属各县情况,大略如下:
利川南坪乡自治会有一士绅余炳厚,其子贻隽托留日同乡范腾霄寄阅《民报》,有一次收到十九册,余家及其友好,读后皆受鼓舞。1911年夏,利川与四川云阳、万县、奉节组织四县自治联合会,余炳厚被举为会长。余在会上发表进步演说,提出地方政治兴革措施。武昌起义后,一般人尚不知革命为何事,余炳厚亲赴各地宣讲,劝令剪去辫子。朱扬武据施南,不受湖北军政府政令指挥,余炳厚等在利川等县组织联合团自保,拒绝接受朱扬武的伪令。[见《利川县四邑自治联合会事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第162~163页。]
咸丰县以前即有温朝钟起义,曾一度占有四川黔江县城。温失败,死者数十百人。其事虽不成,却鼓动了民气。10月28日,施南驻军反正,署县事张鸣凤慌忙集众议事,地方人士力主即日易帜。10月30日开会议决筹款办团,并组织演说团赴四乡宣讲革命宗旨,学生刘洪声等多人奔走尤力。
其他如来凤、宣恩、鹤峰、建始各县,大多传檄而定,毋庸赘述。[施南各属光复事,均见《施南光复始末记》,《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第135~139页。]
六、攻取荆州、沙市
荆州、沙市皆鄂中重镇,两处的反正情形各不相同。
(一)武昌起义前后的荆州形势
荆州形胜,控制南北,故清廷设将军于此,称作荆州驻防。荆州有新旧两城,东曰新城,驻防旗人住处;西曰旧城,汉人所居。城周围二十里,外绕长壕。城高易守,城外地低难攻。驻防军约二千人,拥有克虏伯炮四尊,山炮十二尊,快枪四千枝,各种子弹百余万发,马三百余匹,其他军需都很充实。荆州将军连魁,左都统松鹤,右都统恒龄。武昌起义后,连魁等加紧防守,城门要隘,限制出入,着学生制服者多被指为革党,加以杀害。宜昌反正,恒龄力主镇压;一面致电襄阳喜源,约定互为犄角,抗拒革命;一面招募新兵,摊派巨款。
宜昌光复后不久,宜昌分司令部通知荆州府县归诚,略谓“人心思汉,天已厌胡”,不但汉族官民闻风兴起,满人中之松宽、存喜亦皆踊跃投诚。希将前清印信从速缴销。宜昌分司令部还传檄荆州将军、都统,“务期开导贵族,率顺来归”[ 《恢复荆宜施鹤始末》,《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第75页。]。连魁等执迷不悟,照会沙市日本领事转请宜昌英国领事,请求英领出面胁迫民军同意“荆州中立自保”。宜昌英国领事竟照此意向民军宜昌分司令部提出让荆州中立,民军、清军“彼此两不侵犯”。民军当然不接受这一无理要求,唐牺支司令在答复英领的信中指出,荆州将军“仍无和平解决之实意,不过藉此敷衍,为缓兵之计耳”。并要英领函托沙市日领转告荆州将军,“如果有保护满汉人生命财产之真意,须另问切实办法”[ 《恢复荆宜施鹤始末》,《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第73页。]。此信复后,杳无回音。
(二)宜昌分司令部攻取荆州的决策
11月初,宜昌满官松宽、存喜投降民军、宜昌分司令部派二人往荆州劝降,未果。11月4日,分司令部又派参谋关克威赴当阳招抚。当阳属荆门州,该州知州周嘉琛开始脚踏两只船,以观风向。后见形势日于民军有利,便挂白旗。当阳光复,为进攻荆州准备了前进阵地。
11月16日,宜昌民军开始向荆州进军。
由于清军占据八岭山至贝子桥一线有利地形,民军如在白天正面进攻,必然牺牲大而收效少,故决定于夜间发动攻势。19日夜11时,参谋胡冠南、管带邓金标率部攻击八岭山正面。欧阳超部偷渡万城堤前河沿,沿河哨兵被民军击散。20日晨,邓金标部攻克八岭山,敌军死百余人,余众坚守万城堤不退。11月23日,欧阳超部分多处渡河。拂晓,民军敢死队突入敌阵,敌军从睡梦中惊散。八岭山、万城堤为民军所有。
11月26日,民军进占梅花桥,清军被压缩于戴家湾西南山地和贝子桥一带。时喻鸿启正攻打沙市,关克威已招抚荆门、当阳,民军士气益振。26日晨,清军大队反扑梅花桥,欧阳超部奋勇抵抗,以一当十。正当紧急关头,邓金标部自八岭山出击清军侧翼,冲破清军戴家湾防线。时沙市已完全为民军占领,清军退守草市、土门头一线。是役民军伤亡数十人,敌死数百。民军三路兵力不到二千人,快枪不过一千余枝。铁路工人编成的敢死队,主要武器是刀棒,而冲锋陷阵,每战必先。清军共有五千多人,器械远较民军为优,但清军已无士气,民军则斗志旺盛,遂能以少胜多。
(三)民军胜利进入沙市
民军标统喻鸿启率部经数日战斗,于11月26日开进沙市,地方人士牛酒犒军,市面遍挂白旗。在民军主持下,当地青年组成演说团,宣讲革命意义,革命气氛顿行浓厚见[ 《沙市演说会鼓吹革命助成荆州光复节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第133~134页。]。11月28日,民军以司令唐牺支名义再次发出致荆州将军都统书:
夫我军之所谓革命排满云者,不过欲推翻旧政府建立新国家,永脱专制之羁糜,同享共和之幸福。但表同情,无论为满为汉,皆宽其既往,一视同仁。特执事未明此义,误会排满为灭满,故迟疑莫决,而因疑生惧,而愈惧愈疑,出此城亡与亡之下策耳!窃为执事惜之!今与执事约:尽三日其率众来归,缴械投诚,本部开诚布公,仍听安居乐业,决不妄加诛戮。[ 《辛亥革命》(五),第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