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2)(5)

《辛亥首义史》(连载2)(5)

辛亥革命网 2021-06-11 14:0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697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主创、张笃勤协助完成的《辛亥首义史》,共60多万字和700余幅图片的巨著,对辛亥首义史提出了大量新观点。

  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可见,孙中山并没有把辛亥首义之因由,仅仅归之党人的活动,他还把视线投向了较久远、更深层的社会变革层面。

  曾入读两湖书院、由张之洞派往日本游学、后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校长的张继煦(1876—1956),将辛亥革命成功于武昌的原因归之于张之洞治鄂奠定的近代文明基础。张继煦指出,革命并非张公所愿,却是张公事业所导致,“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15] 

  孙、张二氏所论,其意都在肯定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为辛亥首义准备了物质及人材条件,揭示了 “中时段”社会更化对“短时段”革命事变的奠基作用。本书在充分注意“中时段”的同时,还注意“长时段”地理因素对革命事变的影响。

  注释:

  [1] 武昌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城北,由“都武而昌,得胜之地”一语获名。

  [2] 见《张季子年谱》,《张季子九录》附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

  [3] 湖北新军共约17000人,由下列两单位组成:第八镇(下辖第十五协、第十六协及马军第八标、炮兵第八标,工程第八营、辎重第八营,宪兵营、教练营),第二十一混成协(即独立旅,下辖步兵第四十一标、四十二标,炮兵第十一营、马军第十一营,工程第十一队、辎重第十一队)。

  [4] 武昌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城南,因门内有一明伦堂,悬“中和仁义”匾额而得名。

  [5] 由迎接炮八标的工八营士兵打开中和门城门。

  [6] 武昌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城西临长江处,因隔江面对汉阳而得名。

  [7] 武昌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城北,由“都武而昌,得胜之地”一语获名。

  [8] 光绪三十三年(1904)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后方修建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楼顶装有大型自鸣钟,此楼建在蛇山高处,可监视武昌城火警,故称“警钟楼”,为清末民国间武昌标志建筑之一。1955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

  [9] 此为革命党人制作的红地九角十八星旗。据当事人回忆,10月11日从汉口江边用望远镜只能见到武昌汉阳门及蛇山头警钟楼顶旗帜已不同于黄龙旗,但旗上图案看不清楚。而武昌居民10月11日即在阅马场湖北谘议局正门及蛇山头的警钟楼得见红地九角十八星旗

  [10]清廷直辖的北洋新军,共约70000人,编为六个镇(第一至六镇),除第一镇由京城旗兵组成、满洲贵胄(铁良、凤山等)率领外,其他各镇皆由袁世凯及其亲信掌控。平时二镇为一军,战时三镇为一军,军首长称总统或军统。

  [11]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笫542页。

  [12] 自1911年10月12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以后,起义军称“民军”,意谓中华民国之军,与清军(又称北军)相对应。

  [13] 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1页。

  [14]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15]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一 文襄督鄂之时代及其环境”,湖北通志馆1947年编印。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