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四、武汉战略地位古今谈
武汉三镇地处形胜,古来即被视为战略要地。
(一)顾祖禹“以东南言之,重在武昌”说
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从清初全国战略大势品评湖北三要地: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
此议指出武昌、襄阳、荆州三重镇的战略地位。这三个重心的形成,是历代军政经营的结果,而其基础是由地理形势奠定的。湖北主要通过东、北、西三个方向与其它战略要地发生关系,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三个战略重心——
在近古地理格局的大形势中,襄阳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又是南北之间的接触部,故“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就湖北与东南的关系而言,武昌是一大关键。以武昌为中心的湖北东部地区是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结合部。故“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
若就两湖盆地的内部形势而论,其重心在江陵(荆州)。故“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顾祖禹此议,成为讨论武昌等处战略地位的一种格式,后之论者多以此一格式阐发新说。
(二)张之洞“整顿乾坤多从江汉起”说
时至近代,水陆交通有新的拓展,经济、政治、文化重心迁衍变化,武汉的战略地位又有提升,有识之士对此发表宏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十余年湖广总督任上擢升体仁阁大学士、入参军机的直隶南皮人张之洞(1837—1909),得悉门生故吏要在面临长江的武昌黄鹄山(即蛇山)头建“风度楼”,以纪念其在鄂勋业(人称“湖北新政”),张氏以为“万万不可”,遂立即函复:“此楼关系全省形势,不可一人专之,务宜改换匾额。”而该处形胜,正合《晋书·刘弘传》“恢弘奥略,镇绥南海”语意,张氏建议改称“奥略楼”,并以此三字题写匾额,还为是楼拟撰楹联:
昔贤整顿乾坤 缔造多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 登临不觉亚欧遥
自古以来,黄鹤楼及周边诸楼楹联无数,写景抒怀、纵横八极,精彩者不少,然将江汉交会的武汉在全国乃至亚欧大陆的枢纽地位,从历史纵深度和全球广阔度加以界定,则莫过此联。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心点,约在甘肃兰州;而经济地理、人口地理中心点则在湖北武汉。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上海、台北、广州、香港、澳门、南宁、昆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大都会,皆在圆圈近侧。这雄辩地显示:武汉恰处中国之“中”。 武汉位于亚洲第一大河长江与其最长支流汉水的交会处,所谓扼束江汉,遥引荆襄,襟带吴楚,为九省总汇之通衢,历来是华中及长江流域的经贸中心、战略要地。武汉发生的种种历史壮剧(如本书探讨的辛亥首义)皆与此相关。辛亥元老、湖北广济人居正(1876—1951)于1947年填词《齐天乐》六章,之一《黄鹤楼》,追念辛亥元旦革命党人聚会奥略楼、创立文学社之事,其按语云:
蒋翊武、刘尧澂、王宪章、王宗愚等,依在狱刘敬庵、胡瑛及《大江报》詹大悲之感召,约投军同志,于辛亥元旦大会于黄鹤楼,创立文学社。酒酣耳热时,指奥略楼楹联云,“昔贤整顿乾坤 缔造多从江汉起”,佥曰:“此非张文襄暗示乎?我军首义,非在武昌不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编:《辛亥志士诗词选》第36页。]
此一聚会后十个月,文学社等革命团体领导湖北新军果然在武昌首义,张之洞“整顿乾坤”“多从江汉起”之议,非虚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