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21)(3)

《辛亥首义史》(连载21)(3)

辛亥革命网 2015-05-09 10:0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485
与武汉市民运动激进化互为表里的是,武汉报刊的激进化倾向,这尤其表现在《汉口商务报》—《大江白话报》—《大江报》的愈趋强烈的革命鼓动。

  新军原驻武汉三镇,瑞澂以其中多革命党人,如不采取措施,无异积薪自焚。经过多次密谋,瑞澂决定实行分化瓦解的办法,将“不稳”新军分调各处,这样既能分散革命力量,又可借以镇压地方性暴动。辛亥闰六月开始执行这项计划。恰在此时,四川保路风潮兴起,清廷任端方(1861~1911)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由湖北赴四川平息“叛乱”。瑞澂亦恐曾有任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经历的端方驻湖北与己争权,端方既请鄂军护从,瑞澂当然乐意为之调兵,遂将第八镇的三十一标、三十二标交端方带领入川。

  辛亥年间湖北新军(一镇、一混成协)的驻防情况如下:

  第八镇所属第二十九标第三营出防郧阳; 第三十标第二营移防汉口,以一队驻钟祥;第三十一标全标由第十六协统领邓承拔、标统曾广大率领开往四川;第三十二标第一营作为端方卫队随行;第二营驻宜昌;第三营驻恩施待命。第八镇第八标第一营左右两队自南湖移驻城内督署附近,护卫总督;第二营以两个队出防枣阳,第三营开襄阳、双沟一带换防。

  第二十一混成协所属第四十一标第一营出防宜昌;第二营两个队驻沔阳;一队驻岳州。第四十二标驻汉口、汉阳以迄京汉铁路线黄河南岸为止。

  这一分割建制的大调动,的确给革命党人按预定计划起义带来困难,因为它打乱了军队中的革命组织系统。所以当9月份入川鄂军开拔的前几天,革命机关和军中同志进行紧急会商,有的主张与其让当局分散力量,不如行前起事;有的认为准备没有成熟,仓猝发动,一定失败;最后仍决定加强联系,一旦武昌起义,入川部队马上回鄂响应。除一般书信联络之外,并规定电报暗号:“母亲故”,即起义成功;“母病危”,即成功有把握;“母病愈”,即起义失败。临行那天,邓玉麟、刘复基等负责机关工作的同志,都到船上送行,彼此千叮万嘱,含泪告别。

  瑞澂、铁忠等人以为这样一来,就可消灭革命于无形,殊不知新军士兵不管移驻何处,待到武昌一声炮响,便各就防地起事。清朝统治者的一切应变措施,全然心劳日拙。

  清政府把新军作为平息民众变乱的主要工具,而新军本身却蕴藏着日益强烈的反政府情绪。除前已论述的“排满革命”经党人的传播,已在新军中蔓延外,1910年以来物价飞涨(以米价为甚)、军饷被克扣,更直接危及士兵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这更激起新军士兵的愤懑,1911年夏,新军营房发生几起枪击、哗变事件。军官们对士兵的忠诚已丧失信心,便把弹药从士兵手中收走,集中存于武昌城中和门内的楚望台军械库。楚望台军械库成为清方镇守、革命党人争夺的焦点。

  第五节 革命重心北移

  一、同盟会内部的争辩

  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具有近代政党性质的全国性革命组织,它的成立对革命派聚合人才、协调行动、扩大宣传、推动武装起义等产生过巨大作用。孙中山在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时说:

  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7页。]

  然而,中国同盟会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革命政党,组织上存在缺陷,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加上身为总理的孙中山对某些问题处置失当,所以同盟会在成立不久,便因内部纷争而陷入瘫痪状态。

  (一)旗式之争

  1907年2月,孙中山与黄兴爆发激烈的旗式之争,几乎导致二人决裂。

  同盟会旗帜式样问题,既然放到会上讨论,与会者自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孙中山坚持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理由是该旗为烈士陆皓东设计,已为南洋数万华侨所承认,并事先把该旗悬挂在同盟会总部,实际上是让与会者接受既成事实。黄兴主张用井字旗,以中国远古井田制表示同盟会平均地权之意,认为青天白日旗以日为表,是仿效日本国旗和军旗,必须毁弃。黄兴这一意见使孙中山极为恼怒,声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孙中山 “固执不改,并出不逊之言”[《宋教仁集》,第718页。]激怒了一向为人宽厚谦和的黄兴,使他拍案而起,发誓要退出同盟会,与孙中山断绝关系。

  这次孙黄二人的激烈冲突,表面上只是因为旗帜式样的分歧,这既是不急之务,也不是原则问题,那么,二人为何因此细故作意气之争,不肯相谅相让呢?在黄兴看来,孙中山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想通过采纳他所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所用旗式,来确立兴中会在同盟会中的正统地位,借以达到巩固提高孙的同盟会领袖威望的目的。作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二号领导人,黄兴认为这是孙对他的猜忌和防范,有辱他光明磊落的人格,所以黄兴才一改平素温厚谦让的风格,不惜与孙中山决裂来捍卫自身的尊严。黄兴的这种心态,当时虽未便表白,但事后他给胡汉民写信,却在无意中流露出来:“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定须执着第一次起义之旗?”[ 刘泱泱编《黄兴集》(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言下之意,我既不争名也不抢功,即使立下功劳也不会以功自居,取代别人的领袖地位,你孙中山何必心怀猜忌,以采用兴中会起义的旗帜来抬高自己呢?话虽如此说,但事后黄兴仍然表示退让:“余今为党与大局,已勉强从先生意耳。”[ 《黄兴集》(一),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在这次孙黄冲突中,不仅黄兴的湖南同乡宋教仁站在黄兴一边,认为事情起因是孙中山“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作事近余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宋教仁集》,第718页。], 即使是一向紧跟孙中山的胡汉民,也为黄兴的这种宽厚揖让之风所折服,认为黄兴“成功不居”之说持义颇高,不因争论而废。

  (二)赠款之争

  孙黄冲突事过不久,孙中山又因接受日本政府赠款问题与章炳麟、谭人凤、张继、田桐等更多的人产生分歧与隔阂。

  同年3月4日,孙中山离开日本转道香港前往南洋,临行前,他从日本股票商赠送的一万元中取出两千给民报社使用。当时民报社经费拮据,主编《民报》的章炳麟嫌少,认为孙中山应该将赠款全部留给民报社。

  孙中山离开日本后,又传出孙接受日本政府赠送路费五千元之事,于是章炳麟、张继、谭人凤等人纷纷指责孙中山不应该暗地接受日本政府的施舍,有损革命党的脸面。恰在此时,国内传来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的消息,引发更多人反对孙中山。

  章炳麟要求当时代行同盟会总理职权的刘揆一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改推黄兴担任。这一风潮虽在刘揆一、黄兴等人的劝解下平息下去,但孙中山与这些人的矛盾并未得到化解。

  1908年9月,陶成章携带章太炎所印民报社股票数百张到南洋筹款,希望得到孙中山的赞助,可此时孙中山对东京同盟会及由章太炎主持的民报社早已失去好感。陶成章与章炳麟交好,此次又携带民报社股票前来招股,并要求孙中山代为筹款,自然不会得到孙中山的支持。加上当时河口起义失败后流亡新加坡的数百名战士生计困难,亟需周济安排,弄得孙中山等人焦头烂额,于是孙中山“推以近日南洋经济恐慌,自顾不暇,断难办到。”[《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18页。]这使陶成章大失所望。无奈中,陶成章转向时任南洋支部长的胡汉民求助,要求出具介绍信,以便自行前往各埠募款,又遭到多方阻难。陶成章筹款不成,自己生活也陷入困顿,一腔悲愤转化为对孙中山的怨恨,于是联合在南洋华侨中颇具影响的李燮和及其他一批人,共同向孙中山发难,起草了东京同盟总会驻南洋七省同志致同盟总会书,于1909年夏携归日本东京,与章炳麟等一道要求同盟会总部议决“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发布罪状,遍告海内外。”[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6页。]此要求遭到主持总会会务的黄兴及谭人凤拒绝后,章炳麟、陶成章便向海外华侨及同盟会各分支机构寄发信函传单,对孙中山进行攻击。时在法国巴黎的张继闻讯也致函孙中山,要求孙:一、退隐深山;二、布告天下,辞退同盟会总理。

  陶、章的发难,给孙中山造成很大的伤害,使孙悲愤交加。从此以后,孙中山就不再过问东京同盟会事务,而将精力转向海外建立南洋支部及中华革命党上。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