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蔡济民部与第一路军主力会师后,借助炮兵攻势,再次向督署发起进攻。署内员役,纷纷走避,惟教练队尚以督署围墙作掩体,继续抵抗。革命军指挥即命传骑队通知中和门和蛇山炮位,一向火光之北,一向火光之南发炮,督署守卫顿显动摇,革命军敢死队乘势冲至东辕门内与敌对射,熊秉坤、阙龙等人奋勇直前;王世龙取煤油烧钟鼓楼,中弹阵亡。钟鼓楼火起,督署目标益加显著,各处炮轰,几乎无不命中。清方教练队退到辕门以内。大堂之清军,用机关枪扫射,革命军受阻。敢死队改以环形包围圈形式前进。纪鸿钧携煤油跃至门房放火,壮烈牺牲。其他战死者尚有彭华封、张斗熙、宋厚德、赵道兴、李自新等多人。火烧到大堂,教练队非死即俘;巡防营早已溃散;骑兵第十一营两队,由革命代表召归建制;宪兵、警察等都换便服逃散。
清廷的湖北最高统治机关——湖广总督署,终于被革命军攻克。
自10月10日夜8时许工程第八营打响首义枪声,迅疾夺占楚望台军械库,夜10时许开始攻击清湖广总督署,经一夜激战,至10月11日清晨即攻克督署,前后不足12个小时。
(四)占领藩署,接管藩库
督署既已克复,下一攻击目标为藩署。
藩署是湖北布政使衙门和藩库所在地,湖北全省现金均汇集于此。第四十一标胡廷佐部根据预定计划,曾于夜间进攻,但未得手。10月11日天明,蔡济民派队来助,凤凰山炮兵阵地,亦发炮攻击,布政使连甲率卫兵抵抗了一夜,拂晓时也只好越墙逃走。旗兵队官某企图抢劫库银,当场被革命军捕杀。胡廷佐部奉命守卫藩库,满库都是银锭、银元、台票,守库士兵恪遵纪律,不私掠分文。首义参加者方孝纯说:
在斯时有一良好现象,即各士兵、官长见着银钱分文不妄取,藩库和官钱局之现款,敞开大门,无人拿走。[ 方孝纯:《辛亥首义之片断回忆》,《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
显示了辛亥首义战士的无私与纪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湖北新军的纪律训练有素。
当然,党人既在“兴汉灭满”旗帜下起事,处决满人也为题中之义。据陆军第三中学学兵张任民《我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忆述》一文称,首义后几日间“武昌城内外无辜被杀戮者,不下千数人。”这一千多被杀者,既有满族军政人员及家属,也旁涉汉人。
三、十八星旗飘扬武昌城头
武昌城内10月10日夜的枪炮声,惊动了汉口居民。居住汉口的报人胡石庵称,10日夜“余彻夜未眠,步江干者三次(后因新马路巡查甚,乃未出),登晒台者十余次。……至一句钟始隐隐瞩有火光数点;二句钟后,恍闻有声如爆竹;天将发晓,则连闻轰轰声,知发炮矣,而又不知孰胜孰负”[ 胡石庵:《湖北革命实见记》,《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旗变城头
11日,英、俄、法、德、日五国汉口租界区的沿江堤岸,挤满了隔江眺望武昌城的中外人士,他们或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长江对岸,发现两个异常现象:其一,清晨,武昌城的汉阳门、平湖门等城门紧闭;其二,当日下午,武昌城汉阳门城楼上及背后的蛇山警钟楼顶,平日飘扬的清朝国旗“黄龙旗”,被底色鲜红、图案看不清楚的旗帜所取代。
10日一夜激战,令武昌城内居民惊恐,大都紧闭门户。11日清晨,有些男人试着走上街头,只见长街一带,全副武装的新军士兵左臂缠白绷带或白毛巾,八人成队、十人为伍,快步疾行,并不袭扰百姓,这使市民胆大起来,下午有人行至汉阳门,见城楼上插着一面红地、九角十八星旗;有人爬上蛇山头,看到警钟楼顶也飘扬着同样的旗帜,还有人在阅马场看到咨议局正门交叉斜插着两面红地、九角十八星旗,平日悬挂的黄龙旗,被士兵取下弃置路旁。
人们知道,黄龙旗是清朝国旗。大约在同治元年(1862年),"三角黄龙旗" 是官船旗号,可谓“准国旗”。至光绪年间,主持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同洋人谈判、签约,见西方列国皆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遂上奏朝廷,请求颁制国旗供外交场合之用。慈禧太后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李鸿章上呈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最后清廷决定以黄龙旗为大清国旗,由三角形改为长方形,最初用作北洋水师的军旗,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并确认“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黄色及龙,都是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国旗,有皇权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中央属土,色黄,故黄色又代表中国、表征中央帝国。
(二)十八星旗之含意 赵师梅等领命制作
辛亥首义,一座省会城市的城头和制高点上的黄龙旗坠落,意味着专制帝制行将崩坍,而代之高扬的红地、黑色九角、黄色十八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