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44)(3)

《辛亥首义史》(连载44)(3)

辛亥革命网 2015-06-29 14:0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629
海军反正是民军的一个胜利,但阳夏之役民军苦战,却终获败局,是不争的事实。辛亥后几十年间,亲历阳夏战争的党人在为此役失利而唏嘘叹息之余,也曾探讨过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

  汉阳失败之因,据内部人来沪报告,乃由于事权军令之不一。得此惩毖,足使我民自知病痛所在。[ 《宣统三年十月十一日留沪代表宋教仁等致各省谘议局电》,《辛亥革命》(五),第396页。]

  汉阳失陷后,奋勇军统领王安澜曾发一布告,主要强调北军机枪火力猛烈:

  汉阳、汉口之失,虽由兵不用令,实因敌军机关枪过于猛烈,以致人人寒胆也。[ 《奋勇军统领之布告》,《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2月18日。]

  这些分析都是平实之论,然尚未超出就事论事。

  阳夏战争就力量对比而言,虽然清军的装备超过民军,但双方实力悬殊并不大。综合各方面材料估算,清军投入阳夏之战的人数约为两万多,民军(包括湖北民军及湖南等各省援军)也在两万人以上。不过,清军是久练之师,民军多为临时召集的新兵;火力方面,清军拥有民军所缺少的野炮、新式管退炮、玛克沁机枪;战役前期,清方有海军助战,这都是清军优于民军的地方。

  然而民军义战多助,受到武汉市民的热烈支持,士气十分高昂。在汉口争夺战中,“给养不及时,战士忍饥一二日继续抵抗;受伤者忍痛不肯下火线,经红十字会抬入医院后,神经错乱中尚不忘战争;枪伤未愈者,力请再上火线,因之伤口复发,终致不治。市民则主动煮饭,蒸馍,向火线输送,不怕危险,民气之盛,由此可见”[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90页。]。而清军南下时“兵士皆神气沮丧,涕泗横集,有放声大哭者”,行至保定,“各标半多逃走”[ 《神州日报》1911年10月23日。];到武汉后,市民见清军即人人喊打。民军、清军的士气恰成反照。汉阳保卫战,民军更地处形胜,而全国的局势发展对民军亦十分有利。所以,民军虽在军事实力上略居劣势,却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

  总之,民军在阳夏之役中,完全有取胜或打成平局的可能性,而只要在汉口或汉阳形成僵持性的平局,袁世凯向南方讨价还价的资本就会少得多,民国初年的全国形势也许另是一番情景。

  由于武昌起事仓猝,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领袖远在美国及香港,蒋翊武、刘公、孙武等湖北革命首脑,或避、或伤,群龙无首的起义者只得推举非党人的旧军官黎元洪出任都督。此举虽然对稳定湖北武汉局势,号召全国起了积极作用,但也使湖北军政府一开始就呈现一种畸形状态,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军政领导。黄兴赶至武汉时,此种大局已经铸成,非个人力量所可扭转。湖北军政府的这一弊端,给阳夏战争的失败埋下伏笔。

  综观民军在阳夏之役中的弊端和失误,大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指挥不统一,内部不团结

  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汉阳保卫战阶段。此役的参加者回忆说:“我军退守汉阳以后,革命阵营已不如从前团结,各同志意见渐见分歧,瞻念前途,令人慄惧。”[郭寄生:《辛亥革命前后我的经历》,《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98页。]当时的状况是,都督与总司令权责不明,黎元洪与黄兴貌合神离,军务部长孙武、参谋部长吴兆麟等人与黄兴意见明显相左,黄兴主张“全力收复汉口,不肯分散兵力”[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第207页。];孙武则认为民军两万人不应摆在汉阳一地,而应派兵分守汉阳上游蔡甸等地;吴兆麟更坚决反对进攻汉口,并得到孙武支持,而作为最高统帅的黎元洪则模棱两可,因为如果进攻汉口获胜,“黎的威望当然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他又要吴兆麟“径向黄兴陈述意见,阻止进攻,万一失败,表示黎也有先见之明”。[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第207页。]而黄兴就在内部歧见迭出的时候,断然发起反攻汉口,结果惨败而归,并大大加深了民军内部矛盾。

  至于新到的湘军与鄂军之间,更有种种不和因素,特别是在战斗遇挫之际,湘、鄂军更是互相指责,甚至争相后退。而军政府和总司令部对湘、鄂两军不和的严重问题,并未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日本总领事馆在给本国政府的情报中写道:“湖北兵与湖南兵之冲突复日益加剧。自本月十七日战役以来,湖南兵一向领先奋战,湖北兵则有逃避锋锐之嫌,是以湖南兵对湖北兵之怯懦行为颇为愤慨;且待遇方面,湖南兵月饷七元,湖北兵则为十元,故湖南兵更不满。自二十三日以降之大激战而后,湖北军湖南军干部间亦加深冲突,尤以二十五日晚间达于极点,致失去协力作战之精神。”[ 《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情报·第四十三报》,《辛亥革命资料》(《近代史资料》1961年1号),第582页。]

  与民军不团结状况相比,北洋军内部聚合力则强固得多。虽然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军心不稳,汉口争夺战期间,士兵逃亡甚多,但这支由袁世凯长期经营的军队,各级官佐效忠“袁宫保”的信念还是相当坚实的。荫昌返京后,袁世凯、冯国璋又在前线公开宣传,此役非满汉种族战争,乃是政治集团战争,是北南权益之争。此说对于激励这支由汉人组成的北洋武装的战斗意志,是颇为奏效的。加之北洋军官兵相习,命令能贯彻到底,虽有败退却不致溃乱。凡此种种,使北洋军的战斗素质超过民军。

  二、部分旧军官不能用命

  对旧军官不分良莠,一概录用,有些反动分子竟被委以重任,也是民军在阳夏之役,尤其是汉口争夺战中失利的一个原因。

  一场突发的革命战争,在革命军方面需要录用具有军事知识的旧军官,这在中外革命史上是通例(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红军便大量使用旧军官)。问题在于,必须对这些旧军官有所鉴别,任用得当。武昌起义以后,黎元洪出任都督,许多汉族旧军官纷纷参加民军,熊秉坤回忆说:“自黎出之风一播,城内隐匿之军官皆来,如杜锡钧、何锡蕃等。”[熊秉坤:《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45页。]这对刚刚组建起来的民军立即投入作战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何锡蕃等旧军官在战斗中虽然表现不十分出色,稳重有余、奋勇不足,但却基本上是尽职的。然而,对有些反动的旧军官,如张景良、成炳荣等授以要职,则是军政府的失策。“张景良原系第八镇张彪部下统带,与铁忠、宝瑛有亲戚关系,首义后,归顺革命军,由于黎元洪的援引,当上了军政府的参谋长。”[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89页。]但张景良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10月15日,“闻清廷派兵增援,张是晚失常态,欲挟黎作异图”,“李翊东持议以张正法,其部属蔡济民、高尚志念旧,不忍置诸死地,力为解脱,下狱中”[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第53~54页。]。出狱后,黎元洪又委任张景良为汉口前线总指挥。此刻汉口战事正烈,张到任后,消极怠工,不发作战命令;10月27日,正当两军相持,不分胜负的关键时刻,“张景良突焚粮台,前线动摇”[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第58页。],致使清军长趋直入,进抵市区,汉口陷落之势无可挽回。

  旧军官成炳荣的庸劣及其对民军的危害,已如前述,由武昌突袭汉口失败,与成炳荣颇有关系。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