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53)(2)

《辛亥首义史》(连载53)(2)

辛亥革命网 2015-07-31 15:2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2004
正当民军与清军在汉阳苦战、袁世凯施放和谈诱铒之际,活跃于上海的江浙士绅,派遣庄蕴宽来汉,传达他们对大局的意见。

  五、汉阳失陷后黄兴东去上海

  庄蕴宽在武汉会见黎元洪、黄兴,表达了力请黄兴东下的意向后,随即返沪。而此际武汉局势急转直下,11月26日汉阳失陷,湖北军政府面临坚守武昌还是放弃武昌的抉择。黎元洪对革命原无信心,当此紧急关头,心想放弃武昌,但不便宣之于口;首义诸党人,虽强调死守武昌,又无多大把握。黄兴作为全国性革命领袖,对武昌弃守问题则另有一番考虑,这显然与庄蕴宽来汉敦请黄兴东下,主持沪宁革命有关。

  在这种歧见并存的情况下,11月27日上午,在武昌鄂军都督府召开大会,黄兴与黎元洪“出坐台上”,“到会者约七百余人”[ 范腾霄:《辛亥首义前后》,《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据当事人回忆,其时武昌的局势是:“汉阳既告失守,武昌岌岌可危,形势极为不利。幸北军未渡江”[ 《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辑,第196页]。“如论兵力,鄂军原有八协,除留卫省城完全建制之军尚不及两协外,馀则死伤逃亡,去其十之八九,士气摧残,均无斗志。”[ 《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三辑,第152页。]

  在都督府会上,首先由黄兴报告汉阳失守经过,继云:

  衡之战术原理,汉阳既失,武昌不易保守。不若弃武昌,以武昌之众顺流而下攻南京。南京克,虽失武昌,不为大害。[ 范腾霄:《辛亥首义前后》,《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黎元洪起立,赞同黄论,并征求大家意见。[ 汉阳失陷后黄兴是否提出放弃武昌的主张,史料记载歧异,史学界争论未决。然多条关于黄兴主张放弃武昌的一手史料无庸否认,黄兴随即离武昌东下上海的行动,更是黄兴放弃武昌主张的有力佐证。]

  会场充满了悲愤气氛。首义诸党人自然不愿放弃首义之区,但在武汉战局不利的情势下又一时找不出反对黄兴之说的充足理由。正在这时,湖北利川人、同盟会员、新从日本学海军归国的范腾霄(1883~1952)起立要求发言。黎氏将范氏介绍给会众,并允其讲话。

  范腾霄力陈不能放弃武昌的理由和可守之道,大意谓:武昌关系全国,如人身之首脑,不能动摇。放弃武昌有“三失”,坚守武昌有“保障三”,其“可资保障者一”是,北军在“汉口、汉阳既下”的形势下,“主兵者或将留武昌以为借敌自重之计,决无必攻武昌之企图。”[见范腾霄:《辛亥首义前后》,《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74页。]这一战略分析,正是大家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当然博得会众鼓掌。范腾霄还向会众呼吁:“赞成死守武昌者,起立举手。”其反应为——

  言未毕,全体齐举手,欢声雷动。……当时最热烈欢迎者,为孙尧卿、张振武、蔡济民、吴畏三(即吴兆麟)、邓品三(即邓玉麟)、丁复等数十人。[范腾霄:《辛亥首义前后》,《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

  张振武更拔刀而起,大声说:“有敢再言放弃武昌者斩。”会众又报以掌声。黎元洪见状,只好表示坚守决心。会议在纷嚷嘈杂声中结束。[见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又见范腾霄自传手稿(未刊本)。]

  张难先1943年致范腾霄书,肯认范腾霄当年在湖北军政府会议上的发言,书云:“犹记黄克强汉阳战败在都督府发表放弃武昌言论,经吾兄面斥其非之义烈。”[见《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另外,据周定原回忆,在有关会议上,发表坚守武昌的意见者,不止一、二人,周定原便提出挽救危局的十六字方针:“坚守武昌,以待外援,虚张声势,镇定人心。”“所谓虚张声势,镇定人心,就是在武汉各处张贴布告,发布传单,并向外地寄发,广泛宣传。布告、传单内容大致为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南起义了、江苏起义了、广东起义了、四川起义了、江西起义了、云南起义了……(实际上当时有的地方还没起义),清政府统治已摇摇欲坠,维持不了几天。这样既坚定了驻守武昌的革命军及民众的信心,也动摇了清军军心。”[ 周定原对外孙刘儒风口述。]此谋略得战时总司令部会议肯定,并下令按其施行。

  汉阳失陷后,谭人凤也反对放弃武昌,并力主把守岳州,以为武昌南方屏障。其时谭人凤与黄兴有一番争论。章太炎撰《前长江巡阅使谭君墓志铭》记曰:

  是时黄兴来守汉阳,汉阳陷。兴与都督黎公谋东行,且移军械九江。君诘兴曰:“公不留武昌待援,将何之?”兴谬曰:“仆赴广东,以机关铳来御寇耳。”君曰:“广东水陆军,李准、龙济光主之,安得机关铳与公?无已,则往上海,谋速取江宁为根本,军械当以其半授我。”兴曰:“持械安往?”君曰:“持以守岳州。”兴笑曰:“人皆向外走,公独向内走耶?”君怒骂兴曰:“洪杨之役,武昌尝三陷三复,非湖南谁为援者?今江宁、成都皆未下,湖北失,不守岳州,湖南相继失,两广、云贵亦不支,九江尚足恃乎?公往广东,且为虏矣。”兴卒去,黎公亦趣葛店,以君为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当是时,微君武昌几殆。事稍定,黎公返,君亦以议和代表东下矣。[ 《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7页。]

  黄兴因自己的意见被众人否定,而去汉之意已定,遂于11月27日晚乘日本商轮离汉赴沪,夜过汉阳、汉口,目睹战后情状,作小令志感: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