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13)

《辛亥首义史》(连载13)

辛亥革命网 2015-04-14 16:2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285
“汉口开埠”、“湖北新政”所奠定的近代文明基石,是湖北武汉发生城市革命的历史前提,但在此前提下引发革命,有赖于一批前赴后继的革命党人。他们堪称近代性变革的催化剂。

  第二章 湖北革命组织

  同盟会所以收功实于武昌,则以鄂中无数志士,早从军队着手,当时纯为民族、民权二大思想而忘身,……鄂人不计死生,哀号于军队中,使全军皆革命党,人人置死生于度外,此股雄壮之气,如何可当,辛亥爆发,而瑞澂、张彪不得不逃,亦大势之必然也。

  —— 熊十力:居正《辛亥札记》序

  “汉口开埠”、“湖北新政”所奠定的近代文明基石,是湖北武汉发生城市革命的历史前提,但在此前提下引发革命,有赖于一批前赴后继的革命党人。他们堪称近代性变革的催化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经英法联军之役、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每一次战争,外国列强都先以武力打败中国,然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先后通过割占中国领土,勒索战争赔款,强迫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控制中国海关,输入资本,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等,粗暴践踏中国主权,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将中国拖向亡国灭种的险恶处境。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维新志士谭嗣同(1865—1898)的这首诗,是当时中国民众悲愤心情的写照。

  目睹中国现实,素有忧国忧民传统的士子痛心疾首,奔走呼号,救亡思潮和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然而,腐朽昏聩的清王朝是扶不起的阿斗,已经丧失了保国卫民的基本功能。当人们对清王朝通过体制内改革实现振兴的希望变成失望之后,激进的爱国志士便由改良诉求,转向体制外的反清革命。辛亥志士、曾入湖北新军的黄冈人万耀煌(1891—1977)在为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作序时称:

  逊清末造,女后骄侈,枢臣顽劣,法敝而不知变,计拙而不知改,割膏腴要害之地而不惜,竭民膏血而不顾,但求旦夕之无事,以保其佚乐尊荣。外侮日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于时忧时之士,倡言变法以救阽危。然而亲贵尽据要津,诇谍遍于薄海,目志士为乱人,必欲草薙禽猕之而后已。自是,谋国者知非革命无以救亡,所由奋臂扼腕,朝夕以待事机之熟也。[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刊本。]

  这是当年亲历者对辛亥革命起因的简要诠释,其中着重论及清末的一大趋势:社会精英从体制内“变法”以救亡,转变为体制外“革命”以救亡。湖北、湖南两省志士是实现此一转化的典型。

  第一节 两湖志士的反清革命取向

  一、知识分子率先觉醒

  1900年上半年,义和团在北方兴起,两湖知识界与全国知识界一样,多认为义和团是无知愚民的招侮祸国之举,因此给予众口一词的责难。同年7月,受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黄兴双重支持的唐才常等筹划的“自立军”,举义于武汉,势力达于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影响遍及南部中国。这在社会上特别是士子中引起震动。“自立军”骤起骤灭,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领导骨干20多人在武汉被杀,爱国士人“见其血,闻其血腥,心益悲痛。”[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册 ,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页。]大有“如梦方醒”[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3页。]之慨,思想认识发生转折性变化——

  (一)与康梁保皇派决裂

  戊戌政变后,虽然不少士人对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主张表示怀疑,但对康、梁其人,仍以爱国志士目之。对其为救亡图存的奔走呼号,依然寄于同情。自立军起义之际,康有为未能实践诺言,及时提供足够的经费,迫使起义一再延期,不仅丧失了发难时机,而且使数万整装待命的会党因缺乏饷械而涣散解体、泄露消息,成为自立军失败的直接原因,这使人们认识到康梁言而无信,不足以共事,从而与康梁绝交。事败后亡命东京的两湖志士陈犹龙、朱菱溪、秦力山等人,“群责康、梁拥资自肥及贻误义师之非”,并在报刊列举康梁种种罪状“最为翔实”[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下不再注明版本),第96页。]。“保皇会自此信用渐失,不复再谈起兵勤王事”[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第28页]。在国内,“自此役后,长江民间之舆论,始专意于孙逸仙,绝对鄙弃康有为矣”[ 朱和中《革命思想在湖北的传播与党人活动) ,《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以下不再注明版本),第531页。]。从此,革命派的社会影响大增,开始超过保皇派,孙中山逐渐成为爱国迸步青年钦慕交结的精神领袖。当时的革命党人敏锐地指出,自立军起义“为勤王、革命之大鸿沟也。”[ 黄中黄《沈荩》,第17页。]

  立宪派是清末一支具有近代色彩的派别,其结束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宪政的诉求,与革命派大方向是一致的,然而,立宪派主张在保存清王朝的前提下实现上述变革,走的是体制内改良路线,这又与主张击破清王朝专制政体的革命派大相径庭,因而受到革命派的严厉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舞台在日本,在日的同盟会成员与康梁等立宪派展开激烈论战。此种论战当然影响到国内,辛亥前数年间,湖北革命党人也发表这类意见。由留日返鄂的饶翼儒等于1908年3月创办的《江汉日报》,延请日知会员胡石庵任编撰,发表时评《呜呼乎立宪》,对清朝专制体制下的“立宪”给予辛辣嘲讽,后又刊发漫画《“专制河”流入“立宪海”》,揭露清朝的“预备立宪”是来源于专制的新花样。与此同时,《江汉日报》连载日人文章《清国之革命党》。凡此种种,都显示了舆论从保皇立宪奔往革命共和的走向。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