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20)(3)

《辛亥首义史》(连载20)(3)

辛亥革命网 2015-05-08 09:5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539
同江、浙、皖等地相似,清末湖北城乡人民的自发抗争也风起云涌,家乡父老的反清情绪促进了湖北新军士众的革命化转变。

  会党是一种破产劳动者的互助团体,其主要成员是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他们具有“骁捷善斗,凶悍异常”[ 《张文襄公全集》卷三二,奏议三二,第17页。]的特点。活动于长江流域的会党组织,有哥老会、洪江会、三点会、江湖会、红灯会等等,而规模最大的是哥老会,“长江一带,自蜀至苏数千里,其中只哥老会一种,已不下数十万人”[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册,第227页。];湖北的哥老会,“上起荆岳,下至武汉以下,皆以联为一气”[ 《张文襄公全集》卷三一,奏议三一,第9页。]。二十世纪初叶,湖北的会党起事,见诸报刊的有1904年的襄阳县府与宜城县的“游勇肇乱”,及该地的“刀会”应和[ 《时报》甲辰(1904)十二月初六日。];1906年光化县老河口会首柯了凡、孙老幺起事[《东方杂志》第3卷(1906)第9期,第80页。];1906年罗田张正金发动的会党起事[ 《时报》丙午(1906)六月二十日、三十日]。;1906年张正金联络麻城会首李仕英、郑大鹏、胡巨成起事[《时报》丙午(1906)六月二十日、三十日。];1906年张正金在霍山发动的会党起事见[《时报》丙午(1906)六月二十日、三十日。];黄冈上巴河会党起事见[《时报》丙午(1906)六月二十日、三十日。];通山县会首吴有元、吴松林以年荒“纠众倡乱”[《东方杂志》第3卷(1906)第10期,第17页。];随州大碑店红灯会起事[《东方杂志》第3卷(1906)第10期,第118页。];德安府双河集红灯会起事[《时报》丁未(1907)六月二十一日。];1907年、1908年罗田、麻城、英山又相继有会党起事。

  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前,湖北有些会党组织已明显地趋向于接受革命党人的领导。早在自立军起事之前,兴中会曾派史坚如偕同毕永年到长江中游一带,与哥老会联系,晤各会党豪客与湘鄂间志士,周旋之下,莫不倾结。共进会成立后,也很重视运动会党,湖北共进会重要成员黄申芗在兴国、大冶一带,刘英在天门一带,都广泛联络会党,进行起义准备。但会党对革命的理解只限于“排满”、“兴汉”、“灭洋”,兼之会党组织散漫,地方色彩颇浓,很难统御。

  1909年,刘英下辖的龚自英、刘伯旗部自行在汉水中游发动暴动;黄申芗下辖的柯玉山部也擅自起事。这些会党暴动,一度形成不小声势,如大冶柯玉山部,“挖地道、备军械,昼伏夜聚”[《京津时报》庚戌(1910)七月三日。],活跃于咸宁、通山、崇阳一带。湖广总督瑞澂曾派辎重八营的一个中队“驰往驻扎协缉”[《京津时报》庚戌(1910)七月三日。],因“其势正盛”,又添派新军数营前往镇压,柯玉山部英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柯玉山等被捕。

  辛亥革命前,湖北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会党起义,是温朝钟于1910年冬在川鄂交界处组织领导的。

  温朝钟(1878~1911),湖北咸丰人,曾入四川省黔江县县学就读。由黔江留日学生程芝轩介绍加入同盟会。始与同志王光明、谈茂林、黄玉山等组织“风俗改良会”,进而结成“铁血英雄会”。三、四年间,加入者甚众,川鄂边境为之震动。湖北施鹤道下令通缉,温变更姓名继续活动。聚同志于彭水凤池山,谋划起事,仇家分报黔、咸两县,黔江县令即出兵六百人,分守大坝口和八面山。温部仅二百人,全体剃发下山。温朝钟对部下说:“倡义是为了扫除暴君污吏,救民水火,除口食外,不得有丝毫犯!”宣统二年十二月七日,温部击溃清军后,整队入黔江县城。

   温朝钟在黔江城内举行民众大会,痛陈种族大义、专制横暴和人民苦况,又赴四乡演说,共得七八千人,令一律剪去发辫,佩白袖章,外衣前后粉书“国民军”三字。官长加挂斜白带于肩,标明职衔。温被推为国民军司令总长,王光明为次长,宣统二年十二月中旬(1911年1月)至上沙坝,与西阳防军及团练遭遇,血战于武陵山一线。温部因武器既少又差,退至破水坪。不久,川湘黔鄂四省清军围剿。部下劝温朝钟速逃,以图再举。温说:“首其事者当其难,何逃之有?”温先烧毁名册,然后独自到清军军官前大声说道:“我即温某,一切皆我所为,不与他人事”。官军分裂其体:川军得其头,鄂、湘、黔军分得其手足。[ 参见1915年徐大煜续修《咸丰县志》。]

  温朝钟起义因偏于鄂川交界处,不太引人注意,以往著述也极少论及这次起义。而实际上,温朝钟起义其规模之大和对清廷的打击之沉重,在辛亥革命前全国各地的反清暴动中,都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温朝钟所率义军,剪去发辫,标名“国民军”,并一度攻占县城,所显示的斗争水平也超乎一般。

  由革命党人温朝钟领导的1911年初会党起义,理应在辛亥革命史中占据一席地位。

  四、反洋教斗争

  湖北民众自发性斗争的锋芒,不仅指向清朝统治者,而且也指向帝国主义的在华侵略势力,特别是指向西洋传教士和教堂,这便是所谓的“反洋教斗争”。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传教自由”,在湖北城乡各地广建教堂。传教士在清政府的特别保护下布道,往往与民间传统文化发生扦格,加之吃洋教的教民成了特权阶层,见官大一级,其作为也激化矛盾,从而教案迭起。其中具相当规模的,有1891年的“宜昌教案”[ 《湖北通志》卷五三,经政志一,新政十一,第1437~1439页。],1892年的“麻城教案”[ 《湖北通志》卷五三,经政志一,新政十一,第1437~1439页。],1898年的“宜昌、施南教案”[ 《张文襄公全集》卷四九,奏议四九。],1898年会党领袖向策安领导的长乐(今五峰县)反洋教斗争[ 《湖北通志》卷七三,武备志十,兵事七,第1873页。],1900年的“蕲春、黄梅、广济三县教案”[ 《湖北通志》卷五三,经政志一,新政十一,第1437~1439页。],1901年的“襄阳教案”[ 《湖北通志》卷五三,经政志一,新政十一,第1437~1439页。],1904年的“恩施教案”[ 《湖北通志》卷五三,经政志一,新政十一,第1437~1439页。],1904年的“利川教案”[ 时报》甲辰(1904)六月第45号。],1905年的“京山闹教”[ 《时报》乙巳(1905)正月十四日。],1906年的“黄安教案”[ 蔡寄鸥:《鄂州血史》,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27页。],1907年的蒲圻县“羊楼峒教案”[ 《时报》丁未(1907)五月初四、六月十七日。],1907年的蕲水县“巴河镇教案”[ 《时报》丁未(1907)五月初四、六月十七日。],1907年的“下巴河教案”[ 见《时报》丁未(1907)六月二十五日。],1908年的“枣阳教案”[ 见《时报》戊申(1908)七月二十三日。]。

  这些层出不穷的“教案”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多由洋教士或“教民”欺压百姓所引起。如教士以“还堂”之名霸占田产,“吃教者”仗着教会势力,强占民财、奸淫妇女、逞凶残杀,而这些奸民“一经入教,无论如何,地方官不能过问”[ 《皇朝政典类纂》,卷四九○,第9页。]。教士和教民的行径,理所当然地激起民众的反抗。

也有些教案由民众的愚昧和排外情绪引起,如多次出现关于西洋教士取人眼睛制药的传说,引发民众攻击教堂。湖广总督张之洞派人调查,证明此类说法纯系讹传。

  第二,各地反洋教斗争带有明显的自发性质,规模较小者,多为民众自行发难,规模较大者,则由会党发动。如1898年的宜昌、施南教案和长乐教案,均由会党领袖向策安领导,参加者达一千多人,推向策安为主帅,李策卿为副帅,李少阳为军师,旗号“扶清灭洋”,纵横于长阳、巴东等县,“杀毙比国洋教士董若望一名”[ 《张文襄公全集》卷四九、奏议四十九,第18页。],并焚毁教堂、杀死教民数十人。这类反洋教斗争,由于没有较高形态的起义纲领,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所以很快被扑灭下去。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