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三、荫昌率军南下
面对武昌起义及湖北军政当局全数瓦解的形势,清廷震恐万状,惊呼“各地伏莽闻风附和,后患不堪设想”。
武昌起义两日后,与湖北相邻的河南省的巡抚宝棻致电内阁总、协理大臣、军咨府、陆军部,称“此次革党衅兵,意图大举,殊非寻常草寇可比……所恃者惟北军援应耳!”[ 《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5—196页。]清廷迅速采纳此类建议,作出遣北洋新军南下镇压的决定,同时令海军统制萨镇冰率领舰队、程允和率长江水师溯长江而上,以期陆诲军会合武汉,共剿革党。
清廷的“北军”共有九镇:驻北京的禁卫军,驻北京的第一镇,驻保定的第二镇,驻长春的第三镇,驻天津的第四镇,驻山东的第五镇,驻保定的第六镇,驻沈阳的第二十镇,驻吉林的第二十三镇。而辛亥秋,“北军”的华北数镇正在直隶永平举行秋操(军事演习),10月12日,清廷令正在永平参加秋操的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二、四两镇各一部星夜南下,同时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第一军(总统官荫昌兼,由陆军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编成)、第二军(总统官冯国璋,由陆军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编成)赶往湖北镇压武昌起义,荫昌指挥调遣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南下之北军约25000人,数量与正在扩军的湖北民军相当。法国驻华公使馆武官高拉尔德(Collardet)1911年10月16日在致法国陆军部长的报告中详列荫昌军阵:
陆军部大臣荫昌将军在保定府的军队(第十一协)和河南的军队(五百人)乘三列火车在一天之后,于10月15日离开北京。他大概指挥如下组成的两个师:
第十一混合协(有一部分到达目的地,约一万六千人,四十八门大炮,二十四挺机枪);
第三混合协(15日由开平启程);
第四镇将于17日启程;
海军萨提督大概13日率两艘巡洋舰和四艘炮艇从上海出发,19日可到达汉口。[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七卷,第354页。]
为保证北军南下,清廷责成革职留任湖广总督的瑞澂确保京汉铁路南段的畅通。载泽、盛宣怀于10月12日致电瑞澂:
公革留,仍以总督会同荫昌办理,已调陆军一镇分批运汉。……望速饬标统张永汉尽力防护铁路,自汉滠起至黄河桥止,武胜关、山洞各大桥尤要注意。[ 《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页。]
清军南下,可利用新近建成通车的京汉铁路,四十小时即可从北京抵达汉口,故此时京汉线的畅通至关紧要,清方充分注意于此,防范到位;而民军方虽有人建议,却并未采取破坏京汉线、阻止北军南下的有力措施。
清廷此刻委以重任、统率北军南下的荫昌(1859—1934),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曾入德国军事学校学习军事操作技术,归国后任北洋武备学堂翻译教习,因陆军专以德国人为师,李鸿章采纳荫昌之条陈,由荫昌介绍返聘德奥武官数人来华任武备学堂教习。1900年1月荫昌调至山东佐赞军务,在山东巡抚袁世凯麾下任副都统。1901年2月,清廷授荫昌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7月17日出任驻德公使,8月8日兼使荷兰。1910年3月18日,荫昌回国,继铁良任署理陆军部尚书,时摄政醇亲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报仇,荫昌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后将袁放逐回籍,所以袁氏全家一直视荫昌为“恩上”。9月21日,清廷命陆军部尚书荫昌兼近畿陆军第六镇训练大臣。12月5日实任陆军部尚书。荫昌一直未曾带兵打仗,是凭借满人血统和德国留学的身份执掌军事大权的,在北洋陆军的威信较之铁良相差尚远,部务一切皆倚重副大臣寿勋。1911年3月9日,荫昌被赏为陆军正都统(相当于陆军上将),成为清末新军施行新官制后唯一的陆军正都统;5月8日清皇族内阁成立,奕劻(皇族)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荫昌任陆军部大臣。
荫昌与北洋新军素无渊源,任陆军部大臣刚刚五个月,即担负起率北洋军南下实战的任务,其内心的忐忑、虚空是可想而知的。故南下途中到河南拜见北洋军创建者、革职在乡的袁世凯,是此时荫昌的唯一选择。
1911年10月15日,荫昌经河南彰德洹上村,见“养疴”在家的袁世凯,袁世凯称“此次革命不可小觑”,警告荫昌切勿轻战。[ 见丁士源《梅楞堂章京笔记》第258—259页。]
10月17日夜,荫昌赶到河南南部重镇信阳,坐镇指挥,但所率两军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命令,荫昌又持重有余,束手无策,北军徘徊于京汉铁路南段的孝感—滠口一线达十日之久(10月17—27日)。其时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湖南(10月22日)、陕西(10月22日)、山西、江西(九江10月24日、南昌10月31日)、山西(10月29日)等相继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