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事件初发之际,外人发出的是直观的、现象性的报道。随着事件的推衍,武汉各种外刊的报道愈益具体,并显示其好恶倾向,如对汉口争夺战中清军纵火,外报披露甚详,并且多对清军行径予以谴责,对民军抱同情态度,英文《楚报》(即《华中邮报》)赞民军尤为热烈。但英文《汉口日报》则为清军辩护,11月2日印行的《叛乱》一文,斥革命方为“叛乱”、“叛军”,声称火焚汉口是清军“把叛军从危险据点赶跑的唯一手段”。该文还斥责《华中邮报》“为革命军辩护”不符“中立”立场。[ 转见刘望龄:《黑血 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267页。]可见,外报的反应,见仁见智,褒贬各异,我们不必取一端概全貌。
二、“友清敌民”:列强的初期态度
外国列强的对华外交政策原则,是保护各自既得权益,趁机谋求扩大新的权益。从这一原则出发,在武昌起义之初,外国列强都站在现政权清王朝一边,对革命党人武装起义采取防范、敌视态度。
早在武昌起义前夕,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曾根据他获得的情报,提醒清朝政府防止革命党人乘机起事。英、美、德三国驻汉口领事,还向湖广总督瑞澂告密。10月3日,当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探悉湖北革命党人准备密谋起事的消息,要求驻华英国海军当局随时准备派舰前来武汉,以便相机采取行动。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发动起义爆发后,湖广总督瑞澂逃入“楚豫”号兵舰,停靠在英国炮舰后面。瑞澂向英国驻汉总领事葛福提出:“要求英王陛下的军舰提供帮助,阻止起义军渡江。”葛福立即向北京的驻华公使朱尔典请示,朱尔典随即请求英驻华海军司令对清廷尽量给予援助。同时瑞澂又派人与德国领事联系,声称武昌起义为“义和团的复活”,要求德国军舰向武昌开炮。德国领事接受了这一要求,停泊于汉口的德国军舰准备炮轰武昌。只是由于在义和团事件后,各列强间的协定规定:凡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必须经各国之间一致同意方可实施,在13日举行的汉口领事团会议上,德国领事主张协助清军镇压起义的提议,因遭法国领事侯耀与担任领事团首席领事的俄国领事敖康夫的反对,未获通过。
10月13日,湖北军政府照会驻汉英、日等国领事,请其严守中立,不得容留清廷官吏。英、日领事同意,法、俄领事态度暧昧,德领事反对。次日,德副领事还会见瑞澂,要他到德租界办公,以便保护。于是瑞澂将座舰移到德租界靠近德国兵舰处停泊。
英公使朱尔典还命令汉口英籍邮政司拒绝起义军检查邮件,日本驻汉领事松村贞雄警告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不得占领大冶矿山。修筑京汉铁路的法国工程师则命令将所有机车及车厢调到北方,以免为革命军所用。10月12日,江汉关英籍税务司苏古敦(A. H. Sugden)将海关所有的小火轮都集中在租界江面。武昌起义次日,清第八镇统制张彪带领残部逃到汉口郊区刘家庙,派人到临近的日租界请日人寺西秀武(湖北军事顾问)代为筹划。寺西建议张彪,集合现有两营多兵力,许以重赏,亲自带领,由刘家庙渡江到青山,绕至洪山,乘夜入宾阳门,诈称响应,袭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咨议局。因张彪胆怯,此计未能施行。
与此同时,各国以保护各自租界和侨民安全为由,纷纷将停泊中国其它港口及驻远东的舰队和陆战队派来汉口。据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亚洲处德尚·德·喇伯第1911年10月17日致法国外交部长信:
目前扬子江上集结起了一支真正的国际舰队。武汉陷落时,汉口只有五艘炮艇:两艘英国炮艇,“狄斯特尔号”和“南丁格尔号”;一艘德国炮艇,“瓦特兰号”;一艘美国炮艇,“维拉拉博斯号”;以及一艘日本炮艇,“隅田丸”。
下面是自那以后逆江而上的外国战舰名单: 英国:“纽卡斯尔号”,巡洋舰;“卡德缪司号”,同上; “阿拉克丽蒂号”,温斯楼海军上将的快艇, “伍德拉克号”,炮艇;“金沙号”,上游炮艇;“布里托马特号”,炮艇;“布兰布尔号”,同上。日本:“对马岛”,装甲巡洋舰,挂旗舰旗。德国:“伊尔蒂斯号”,炮艇;“水獭号”,巡洋舰;“老虎号”,炮艇;“雅瓜尔号”,同上;“多久号”,鱼雷艇。法国:“戴希德号”,炮艇。除这些舰艇外,尚有: 奥地利巡洋舰“弗朗兹·约瑟夫号”;德国装甲巡洋舰“格奈斯努号”;俄国炮艇“曼茹尔号”,目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及“迪普莱克斯号”,无疑还有“克莱贝尔号”。
最后,日本第三舰队全体舰只都将在中国水域重新集结。这个舰队新近增加了目前在旅顺港的“达楚达号”巡洋舰和新反鱼雷艇“马基库牧号”。 集结在汉口的各国海军力量日前由日本海军司令川岛统一指挥。[《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2页。]
到1911年11月9日,据法国驻华公使馆高拉尔德致陆军部长称:“汉口:约一千名海军士兵和二十多艘战舰。[《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列强又陆续派陆军到武汉驻扎,其人数统计如下:俄国277人,日本500人,德国100人,美国160人,意大利30人,法国也计划派150人来华。
三、列强差异
因列强在华利益各异,所以它们对待武昌起义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