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迫于形势,10月20日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派协理大臣徐世昌赴河南请袁世凯出山;10月27日,清廷发四道上谕,要义为:
(1)荫昌“回京供职”。
(2)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陆海军均归其节制,全权督办湖北剿抚。
(3)拨内帑银一百万两为湖北军费。
(4)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第二军由段祺瑞任总统。
但袁世凯迟迟不肯出山,并未前往湖北战场。11月1日,清廷上谕,“袁世凯现授内阁总理大臣”,“湖广总督著魏光焘补授,迅即赴任毋庸来京陛见”[ 见《满清稗史》第3册《清末实录》。];11月2日,清廷上谕,“魏光焘未到任以前,湖广总督著王士珍署理。”[ 见《满清稗史》第3册《清末实录》。]但王士珍“电奏因病,恳请开去署任”[ 见《满清稗史》第3册《清末实录》。]。清廷又于11月14日发布上谕,“段芝贵著赏给副都统衔,暂行护理湖广总督”[ 见《满清稗史》第3册《清末实录》。]。到11月17日,袁世凯奏请段祺瑞护理湖广总督兼会办剿抚事宜。[ 见《满清稗史》第3册《清末实录》。]对此,《中华民国公报》有一个评论说,武昌兵变后,湖广总督由瑞澂而袁世凯、而魏光焘、而王士珍、而段芝贵、而段祺瑞,“先后六个总督,实无一总督也”[ 《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1月15日,署名“樾”的短评。]。可见,武昌起义这猛然的一击,使清政府惊惶失措,陷入一片混乱。
第七节 列强对起义的态度
武昌新军暴动并夺占湖广会城,使东西洋列强大为震惊。首先对事件作出反应的是各国驻汉口领事馆。
英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五国在汉口辟有租界,并设立领事馆;美国、葡萄牙、丹麦、荷兰、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墨西哥九个国家则在汉口设立领事馆、总领事馆。汉口又是华中的重要国际贸易港口,洋人及其机构在此甚多,武昌起义立即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
一、各国驻汉领事及新闻记者对武昌首义的报告
武昌首义爆发次日,即1911年10月11日,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总领事松村贞雄就向日本外务大臣发出“清国革命动乱情报”:
十月九日下午,在本地俄国租界秘密制造炸弹的革命党员被发现,二人被捕。随即武昌有二十余人被捕。至今晨,道台发出照会表示,因武昌发生暴动,命军舰在江面警戒……。十日晚十一点左右,武昌炮兵队一部发起暴动,火烧总督衙门及布政使衙门。总督乘军舰逃往中游。武昌城内,交通断绝,故详情不明。[ 『清国革命動乱ニ関スル情報』(湖北省ノ部)第一巻、(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録1門政治6類諸外国内政1項亜細亜)、第0105頁,聂长顺中译。]
同一天,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Sir H. Goffe)也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电告:
据说在武昌进行的,纯粹是反清运动,战斗还在继续着。今天报纸刊载了起义军统帅所发表的宣言,禁止伤害外国人和骚扰租界区。[《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8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同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N.Jordan,1852—1925)向外交大臣格雷致电:
英国驻汉口代总领事报告说:武昌完全处于革命状态,衙门已被焚毁。总督驻在中国巡洋舰上,泊于英国炮舰的后面。他已通知总领事说,他不能保护英租界,并已请求英王陛下船舰阻止起义军渡江前往汉口。[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0月11日发自北京),《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从日本、英国驻华外交官给本国外交大臣的电文看,列强对辛亥首义的反应是相当迅速的。而且,朱尔典10月16日致格雷的电文称:“9月30日,英国代总领事根据武昌美国教会的情报,电告清军即将发生兵变”[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0月16日发自北京),《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页。],可见英、美方面早有关于新军可能起事的情报。
对一般汉口租界的外国人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革命起义,在最初两天里,很想了解长江对岸这场起义的情景,然而却得不到任何可靠的消息,一名英国记者写道:
在开始的几天里,事件以惊人的速度一件接一件的发生。追寻事件连续的线索变得非常困难。听不到关于在武昌的外国人的任何消息,城门紧闭着,大火已经烧了两天,这次事件被认为可能发展成为排外运动。人们聚集在土堤上,用望远镜焦急地盯着河面,寻找外国人的踪影。然而直到10月12日早晨才有一艘飘扬着美国国旗的汽轮从武昌送来了美国的海林娜号(Helena)船长克耐坡(Knepper),一些外国人和美国水兵。下午,当海军官员们用蒸汽船载着外国人和来自各基督教会学校的大约150名基督教女孩们沿汉口的土堤行驶时,人们向他们欢呼起来。[[英]埃德温·丁格尔《辛亥革命目击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