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32)(2)

《辛亥首义史》(连载32)(2)

辛亥革命网 2015-05-29 10: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0875
辛亥首义后列强的对华态度,皆以维护其在华利益为旨归,以此观察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法国驻华代办斐格、日本驻汉总领事松村贞雄的所作所为,便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孙中山基于各国政体之异,对列强态度加以具体分析,大体是准确的。但民主共和制的美、法定然同情倾向共和的中国革命,此种估量未免简单化,也过于乐观。

  四、列强共取“中立”

  列强之间的博奕和妥协结果,是共取“不介入”态度,正如1912年1月27日法国外交部长致法国驻伦敦、柏林、圣彼得堡、华盛顿大使所称:

  迄今为止,六大列强至少分别地表现出了它们不介入的愿望。它们拒绝了对清皇朝的金钱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绝了对南京临时政府的任何承认。它们的态度只是在它们侨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才可能有所变化,而侨民的生命财产到目前为止一直受到帝国分子和共和党人细心的尊重。

  法国明确表示了它保持中立的愿望,它表示愿等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和共和派临时政府的谈判结果,等待国民议会的协商。

  英国的意见倾向于共和方面,在关于介入问题上,它不赞同日本政府的看法。日本对美国作了同样的试探,结果得到与英国同样的回答。

  德国以军火形式给了清政府以某种支持,它对清廷仍表示好感,但又在担心局势继续混乱下去对其贸易的影响。

  俄国反对任何干涉。

  最后,日本,开始时它对中国的骚乱从政治观点上看并不感到不快,因为那可能导致它作为列强的代理人出面干预,以恢复秩序。今天,它把经济上的考虑放到了第一位,混乱局面延续下去使它失去了主要市场,有可能对它贸易和财政上的平衡产生可怕的影响。[《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

  值得注意的是,即是在宣布“中立”以后,在华各国列强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他们利用革命党人的幼稚和软弱,诱使革命党人交出已经取得的革命果实,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上台,这种情形在以后由列强操纵的南北和谈中展现得十分明显。

  外国列强最终没有迈出令革命党人担心的武装干涉这一步,而是声明保持中立,这是因为当时列强在中国的利害冲突及其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形势,不允许它们出兵大规模武装干涉,同时还与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密切相关。

  武昌起义之后,革命的烈焰迅速燃遍全国,清王朝已经在广大人民中普遍地失去信任,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英国驻华武官向国内的报告说:他深信,“从战略观点来看,清朝政府现在似已没有希望了”。朱尔典更明确地指出: “这个运动的广泛蔓延的性质,以及它到处获得成功的事实,已使一切用武力来挽救这个国家(清朝政府)的企图失去了可能性。”而且辛亥革命比之义和团运动,有着更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企图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烈火,不但毫无把握,反而可能促使这场革命发展成为远比义和团运动更广泛更有力得多的反帝运动。因而,这时列强已经不再把使用武力看作是干涉中国革命的最好方式了。

  五、军政府对列强的示好外交及其反应

  列强取“中立”态度,与湖北军政府竭力示好列强的外交政策也颇有关系。

  鉴于近代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被外国列强绞杀的严重历史教训,革命党人始终避免得罪外国列强,竭力争取列强的谅解和支持。早在1910年5月20日,同盟会通告驻北京各外交使团,呼吁各国在中国人民即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中保持中立。武昌起义军方面十分注重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涉,武昌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就发布了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及禁止扰乱租界的文告。第三天,即1911年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发布致汉口各国领事照会,提出七条对外政策:

  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赔款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

  四、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

  五、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供[借]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知照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