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这是对当日民心向背的真切描述。
八、《大汉报》等报刊“以言论造成民国”
辛亥首义后、阳夏战争间的一大奇观,是《大汉报》等报刊鼓吹革命,甚至编造文告、新闻,为民军造势,诚所谓“以言论造成民国”。
武昌起义后第五天(10月15日),资深革命党、湖北天门人胡石庵(1879—1925)自办《大汉报》发刊。报馆设汉口歆生路大成印刷公司内,初期采访、著文、编辑、印刷一应事宜,全由胡石庵包办。后由胡氏主编,颜觐棠、范韵鸾等编辑。黄帝纪元,日出三大张
胡氏后来陈述此报创办经过:首义后二日(10月12日),胡氏在汉口途遇二日人、二英人,论及“武昌之变,究竟为何等性质”,胡氏批驳清当局的“土匪勾结营兵肇乱,意在劫夺钱财,与政治绝无关系”说,声称“武昌此次实系革命军起义”。为使日本人、英国人相信,胡石庵断言,“即将有正式之公布,宣告中外”,“一二日内完全之机关报,亦将出现。”此言既出,胡石庵立即自行编报,“仓促未思索,即定名以《大汉报》三字”。[ 见胡石庵:《湖北革命实见记》。]《大汉报》八月二十四日(10月15日)印成并四出张贴,较湖北军政府主办之《中华民国公报》早创刊一天。
《大汉报》宗旨为“以言论造成民国、鼓吹共和”,设论说、时评、新闻、军政纪事、阳夏纪事、满清末日记等栏目。阳夏战争期间,胡氏每夜作文,翌日报出,既有真实新闻,也有臆造的若干“时讯”,如假中华民国军政府和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表檄文,杜撰邻省独立、援兵立至等消息,以鼓舞士气、安定民心。又在论说中呼吁各省独立、发兵援鄂。创刊号所发社评《敬告军政府》,告诫军政府团结一心,防止党争和内变。此诚为金玉良言。《大汉报》深受民众欢迎,每出即争购一空,初期印数千份,不久销至两万份,最高印数超过三万份。汉口陷落,《大汉报》迁武昌继续出版,规模扩大。发表战地通讯《汉口五日记》,使读者了解刚刚结束的汉口保卫战的真实情形。12月初,清军炮轰武昌,黎元洪出逃,人心惶惶,《大汉报》“伪作他省战胜,援兵立至及北京反正”等假新闻,半日间发两万份,安定民心。时人赞誉胡石庵及《大汉报》抵过“十万毛瑟枪”。
此外,詹大悲领导的汉口军政分府也很重视新闻工作,下令查封反对革命的《公论新报》,利用其厂房设备,改建印刷所,附出汉口军政分府机关报《新汉报》,由贡少芹任总编辑,九月一日(10月22日)创刊,“以兴汉灭满,唤起国民尚武精神为宗旨”。此报在汉口保卫战期间颇受汉口市民欢迎。
第二节 汉阳保卫战
清军占领汉口,因自身伤亡颇大,须等候增援,所以冯国璋“乃休兵十日”。但冯国璋认识到夺取汉阳的重要性,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今日之战,则重在汉阳。汉阳之大别诸山,俯瞰武汉,如釜底一丸,下掷则全城瓦碎,不待攻而自破矣。为今之计,唯有先取汉阳,为攻心之上策。”[王树楠:《武汉战纪》,《辛亥革命》(五),第234页]。
民军方面,则在汉阳积极设防,“沿襄河(即汉水——引者)岸至黑山一带,均建坚垒”[王树楠:《武汉战纪》,《辛亥革命》(五),第234页。]。新任第一协统领蒋肇鉴以一标驻汉阳琴断口,一标守汉阳兵工厂;曾尚武率输送标在栏杆咀设收容所;虎山等处炮队,掩护汉口军队退却;多备渡河工具,争取在11月2日黎明以前完成渡河任务。撤退时右翼部队经大火路至大水巷码头;左翼部队经永宁巷至码头;硚口方面部队向武圣庙、万安巷各码头集中。撤退完毕,即将河内大小船只,一律移往南岸。汉水船只开往长江。
一、黄兴任战时总司令,黎、黄拜将
(一)黄兴未获“两湖大都督”名义,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
11月1日黄兴自汉口退返武昌。
11月2日晚,湖北军政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黎元洪主持。会上首先由黄兴对汉口战事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汉口失守的原因,一是新兵多,秩序不整,颇难指挥;二是军官程度太低,均不上前指挥;三是部队战斗日久,伤亡过多,官兵疲劳太甚;四是在武汉招募的士兵甚多,夜间潜回家中,以致战斗员减少;五是无机枪、无管退炮;六是清军是久练之兵。民军方面可恃者,仅民气颇盛。[ 见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下,第161页,又见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149~150页。]黄兴的这些分析,揭示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形。黎元洪等人听罢,惟鼓掌而已,没有补充意见。
会议结束后,在黎元洪、黄兴皆不在场的情形下,党人会商黄兴的名义、地位问题,其情形是“各同志数十人在咨议局前院月下,围立讨论名义”[ 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下,第147页。]。当时湖北、湖南都督都非党人(湖南正副都督原为党人焦达峰、陈作新,不久焦、陈因兵变被杀,立宪派谭延闿继任),故居正、田桐、蒋翊武提出,黄兴乃民党领袖,当举为两湖大都督,或为南方民军总司令,以统辖各省援鄂军队,掌握两湖军政事宜。刘公、孙武、吴兆麟等立表反对,他们认为大敌当前,不能动摇根本。杨王鹏则予以反驳,说湖北拥黎元洪、湖南推谭延闿,乃一时权宜之计,今党人领袖已来,事实上成了革命战争的总司令,实至名归,何为不可。辩论再三,相持不下,后经宋教仁调处,说了些“革命以服务为主,目的不在权利”之类的话,遂达成妥协。[ 见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编,第210—213页。]章炳麟后谓“其义故浅躁者,欲因推克强为都督以代黎公,未果”[ 《太炎先生自编年谱》,《近代史资料》1957年1期,第125页。],即指此。但实情是党人欲举黄兴为“两湖大都督”,并非鄂军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