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三、士兵新募,军纪涣散,而又无暇整顿
与“久练之师”的北洋军形成对比的是,民军方面多为缺乏训练者所组成,“部队不是巡防营就是初拿武器的新兵”[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94页。]。这些新兵固然革命热情高涨,但不懂军事常识,组织纪律性十分涣散。黄兴初到汉口时,即发现此种严重情形,却又来不及整顿。而到汉阳保卫战阶段,民军的纪律涣散,更成为导致败局的重要因素。如11月11日,黄兴组织夜袭汉口,一部从武昌青山潜渡汉口,进袭刘家庙之敌;一部从汉阳薛家嘴强渡,进攻龙王庙清军前哨阵地。实施结果是,汉阳方面标统“杨选青是日结婚,违误军令,根本未动”[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92页。],致使夜袭计划失败。又如11月17日夜,黄兴指挥部队由汉阳大举反攻汉口。“将达到琴断口时正遇大雨,道路泥泞,行进迟缓,通过浮桥时,因天黑过渡困难,部队便自由举火照明,致将行动尽行暴露。”“渡河后,因天冷衣湿,部队多散入民家焚火取暖,集合不易。黄总司令和各级干部分途号令说服,始将部队集中,因此部队展开时天已拂晓,致使行动完全暴露于敌人炮火之下。”[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93页。]无怪乎黄兴在汉阳战败后“喟然叹曰:‘新兵不可用,夫复何言!’”[辜仁发:《辛亥革命阳夏战争述略》,《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第196页。]
当时民军不仅军事素质低,政治上也多处于蒙昧状态。据从上海赶来武汉助民军作战的赵凤昌之女赵志道说,她与红十字救伤队在汉阳救护工作告一段落,某日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见黎元洪,途中亲历如下:
同道曾在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讵士兵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革命思想尚未深入群众。[赵志道述 杨小佛记:《忆往事》,上海政协徐汇区委会供稿。]
辛亥首义后的民军,某些士兵竟然还以为在“效劳皇上”,而“不知其他”。黄兴便是领着这样的民军对清军作战,我们便不应该以败绩深责主将。
四、军事布置失误甚多
关于民军在阳夏战争中军事上的失误,以往评说纷纭。有人提出,民军北未破坏京汉铁路,据武胜关以守,阻止清军南下;东不封锁江西,据田家镇以守,阻止海军西上,致使汉口在清方陆海军夹击下陷落。
辛亥首义后曾任保安一会调查员的管云卿,曾上“六策”于都督,略谓:
请派同志运动各省响应
保护人民及外人权利
机关慎重用人
遣劲旅严守武胜关铁道
新军勿为前敌
戒军人轻敌,宜伸风纪[ 《管云卿履历》(民国二年十一月立卷),武汉市档案馆所藏原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
后三条直接涉及阳夏战争谋略。而此类谋略,宋教仁、谭人凤等早已提出。《宋教仁传》的作者夏敬观指出:
惟武汉既举,不据武胜关,以断北军,违教仁之说,至汉阳不守,袁世凯得行其操
纵权术,攘功猎位,复有后来十余年军阀割据之乱,为可惜也。[ 《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上述评析,似有道理,却未考虑到武昌起义事出突然,刚刚建立的军政府无力也无暇作从容布置。
本来,党人在起义前,曾有卡断京汉铁路,拒南下清军于鄂豫交界处的计划。武昌军事筹备部曾派人勘察过武胜关地形,拟以一千元作拆毁铁轨之用;田家镇也曾派人运动,试图占领江边炮台,阻清舰上溯武汉。但武昌起义,事变突然,阻止清军沿京汉铁路南下的第四十二标第三营,因误于联络,未能及时行动,使清军得以通过武胜关。以后,一支自发的革命武装“湖北革命军独立第一协”又在武胜关一带破坏铁路,企图阻止北洋军南下,但未能奏效。[见刘化欧:《我参加革命经过》,《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第86~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