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52)

《辛亥首义史》(连载52)

辛亥革命网 2015-07-29 10:0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1059
民军经过四十余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1月27日撤离汉阳,退守武昌。此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势力,与湖北军政府始而“停战”,继而“议和”,议和的范围由湖北扩及到全国。

  第八章 汉沪宁京角力

  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

  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

  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

  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

  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 赵凤昌:《拟定政见五条》

  民军经过四十余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1月27日撤离汉阳,退守武昌。此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势力,与湖北军政府始而“停战”,继而“议和”,议和的范围由湖北扩及到全国,形势随之急转直下。

  如果说,从武昌起义到阳夏战争,革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党人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清廷进行武装斗争,革命营垒内部虽然存在着种种分歧,但斗争的大方向却是一致的,那么,阳夏之役沉寂以后,帝国主义支持的专制买办势力同革命党人之间的较量,则转而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由“排满”集结起来的革命阵营,逐渐失却共同的目标,日益发生分化,袁世凯便乘机捭阖纵横,一方面以军事实力和战役优势做后盾,压湖北军政府和谈;另一方面又借各省易帜独立、力倡共和、声言北伐的威势,逼清廷向自己拱手交权。而革命党人却在密锣紧鼓的停战议和喧声中,渐次丧失掌控局势的主导权。

  第一节 阳夏战争期间的和谈尝试

  一、袁世凯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在如何扑灭渐成燎原之势的革命烈火的问题上,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严申军令,用亲贵督师,以张挞伐;一派主张起用袁世凯。争不能决,乃奏请隆裕太后决定。太后主起用袁,议乃定。”[ 叶GFBA庵:《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几段逸闻》,《越风》辛亥革命纪念特刊。]袁世凯出山前后,清廷对付革命的方略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起用袁世凯之前,清廷对湖北民军的态度是“一致主剿”。1911年10月12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即武昌起义后两天),清廷的上谕,在重谴瑞澂失职之后宣布,“并著军咨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陆军大臣荫昌著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并著瑞澂会同妥速筹办,务须及早扑灭,毋令匪势蔓延”[ 《武昌起义清方档案》,《辛亥革命》(五),第291页。]。这里强调的是“剿办”,并未流露“招抚”的意向。

  然而,老谋深算的袁世凯(1859—1916)却另有一番打算。他明白,清政府危机四伏,已到风烛残年,而革命党又决非一般的起事“暴民”,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现代知识,不可等闲视之。袁世凯的这种考虑,在武昌起义爆发不久,已对自己的亲信部属谈及。10月25日,冯国璋在一封函件中曾这样追述袁世凯的想法:

  此次战事全局,在宫保意见,以为乱党颇有知识,与寻常土匪为乱,情势迥有不同。且占据武汉,是负隅之势已成。又兼厂工未停,火器日出不穷,势力如此之大,诚有不可轻视者。[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90页]

  袁世凯深知,以清廷残破的国力,要将革命烈火全然扑灭下去,已不可能,只有采取剿抚兼施的两面手法,将军事镇压与政治欺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迫民军就范的效果。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