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可见,袁世凯派人与武昌方面谈判,是在自身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施展的一种迷惑对方的缓兵之计。此外,袁世凯派人与民军接触,还有刺探情报的意图。袁世凯给清廷的奏折中说,蔡廷干、刘承恩“单舸匹马,蹀躞枪林弹雨之间,卒能侦悉革党内情,于军事甚有裨益”[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页。]。当然,袁世凯派人与民军接触的更重要目的,则是试探革命党方面对袁本人的态度。而试探的结果使袁氏大喜过望:不仅黎元洪对他表示敬重,连黄兴这样的革命领袖也对他寄予厚望。
11月9日,黄兴从战火纷飞的汉阳前线致书袁世凯,对袁发出呼吁:
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致袁世凯书》,《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2页。]
争取袁世凯反清,把袁氏比作拿破仑、华盛顿,并非黄兴个人的天真愿望。早在10月20日,湖北革命党的著名报人胡石庵(1879—1926)在得知袁世凯已接湖广总督之命以后,认为“袁果亲来,吾军万非其敌,大势去矣,顾终无良策阻其不来。寻思久之,乃代全鄂人民作书一通致袁世凯。而又恐难达其前,乃设法排印数百封,各加封函,尽投邮局,用各种名称由各地转往”。这封信在力陈“民族、民权二大主义”之后,以袁氏为汉人,又曾被清摄政王载沣逐于国门之外,启发其举兵反清,“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犁扫虏廷,为汉族争百尺光”,寄望袁氏——
何不以迅雷之势,建不世之业?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之是望。[ 胡石庵:《湖北革命实见记》,第93-95页。]
胡石庵自作主张“代全鄂人民”写的这封致袁世凯书,竟与11月9日的黄兴致袁世凯书从思路到语言均极相似,颇能代表当时一般党人的想法。
民军方面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除因实力对比迫使敬袁、用袁外,还由于党人向以“排满”为革命主旨,汉族官僚、军阀亦是争取对象。总之,革命派缺乏单独挑起推翻宗法专制政权重担的力量和气魄,当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之际,便把希望寄托在汉族官僚实力派的“反戈”之上。这样,早有出卖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等劣迹的袁世凯,竟被黄兴、胡石庵等人以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这就埋下了辛亥革命丧权的伏笔。
当然,作为革命家的黄兴,对袁世凯的和谈用意,也是有所提防的。黄兴在致书袁世凯的同一天(11月9日),曾发出密谕,告诫民军将士警惕袁世凯和谈利诱的危险性。密谕说:
现袁已派心腹多名,分道驰往各省发布传单,演说谕众,冀离间我同胞之心,涣散
我已成之势,设心之诡,用计之毒,诚堪痛恨![ 《对民军将士的密谕》,《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页。]
这表明,黄兴对袁世凯的叵测居心,并非没有认识。黄兴等革命党人当时活动的重点,仍然摆在武装斗争上,力争在战场上解决问题。
说明党人对袁世凯的和谈阴谋有所警惕的又一例证是,11月中旬,湖北军政府曾以黎元洪名义给袁世凯一封复信,揭露袁氏“佯持中立,于汉满两面,若皆无所为”,其实却“欲收渔人之利”,“屡出甘言,思以诈术,懈我军心”[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281页。]。
然而,这类比较清醒的看法并未坚持到底,党人由于幼稚和软弱,不愿进行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扫荡宗法专制势力,而是想尽快赢得廉价的“革命成功”,便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往袁世凯设置的圈套里钻。
总之,党人对袁世凯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意识到袁世凯包藏祸心,应当警惕;又认为此人实力雄厚,必须争取,并天真地以为,只要袁氏反戈,即大功告成,为此,共和国大总统一席拱手让袁也在所不惜。这一意向,在黎元洪致袁世凯书中表露得十分清楚:
公果能来归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282页。]
民军方面的这类表态,使袁世凯清楚地洞察到民军方面的弱点。但要使党人完全就范,还必须以剿促抚,加强军事进攻。于是,袁世凯在11月14日下令“猛攻汉阳”。这样,南北和谈又暂告停顿。
孙中山当然不信任袁世凯,但从策略考虑,也认为争取袁氏反清是可取的办法,为此,推袁作总统是可以考虑的。11月16日,尚在海外的孙中山致电湖北军政府,表示赞成黎元洪的“推袁之说”,认为“合宜亦善”[ 《致民国军政府电》,《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7页。]。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到香港,在与胡汉民、廖仲恺谈话中说:
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州,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州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覆之自易。[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9页。文中“满州”为“满洲”之误。]
孙中山的见解较为清醒、明智,但无法阻止此后局势朝着袁世凯取得国家权力的方向转化。12月25日,孙中山从香港抵达上海,26日即与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胡汉民、汪精卫等开会,议决举孙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同日,孙致电袁世凯,望其反正,民国总统“虚位以待”[ 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6页。]。这便为两个月后袁世凯取孙之临时大总统而代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