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二、英国公使、领事斡旋停战
英国公使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on,1852—1925)1876年来华,历任翻译生、外交官,1906年起任驻华公使,1911年成为各国北京公使团的领袖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相交多年,他深知,袁世凯是列强统治中国最合适的工具——以袁世凯为首的军政集团既衰弱得惟列强之命是从,又强壮得足以镇压革命。因此,袁世凯集团是继清廷之后理想的列强在华代理人。袁世凯也明白,非借外力则不能达到操纵全国政柄的目的。
1911年11月间,袁世凯与朱尔典经过密商,达成三点默契:1、立即停战;2、清帝退位;3、袁世凯为大总统。一、二两款为达到第三款的手段。袁世凯的一切做法,不外乎如何通过停战,迫使清帝退位,使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则成了和谈的导演。朱尔典于11月26日致电驻汉口英领葛福,转达袁世凯的意旨:
如能两方面设一满意之停战之法,甚愿饬停战争,并准本大臣将此节由该总领事转致。此事可由该总领事将以上之意,用私行及口传之法,转致黎元洪都督。该总领事并须力行声明吾等现在宗旨,乃因英国旅汉人民约六星期所受之危险,不宜再任其迁延,且无用之流血,亦宜停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8页。]
袁世凯的狡猾手法和他与英帝国主义的勾结之深,在这份电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要达到引诱民军和谈的目的,又不在民军面前露出自己的急切心理,却由葛福“用私人及口头之法”与黎元洪交涉,并让葛福打出“保侨”的旗号,压民军同意和平了结战事。
此电到汉,葛福及其他各国领事,竞相展开紧张的活动,以袁世凯代理人的身份与黎元洪洽商。而黎元洪自汉阳失守以后,正惊魂不定,处境十分狼狈,各国驻汉领事恰在此时纷纷前来与之交涉,表示袁世凯愿以黎为谈判对手,战败之余,得此优礼,黎元洪受宠若惊,当然立即表示同意议和。11月29日(十月九日)黎元洪即致电江、浙都督说:
刻有驻京英公使电汉领事,提议停战议和之举。南京之役,未识如何,请告徐统制,如此间议和停战,则取宁之师,本当同时停战,事机如何,手腕须灵活。[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283页。《黎副总统政书》所载同。]
就在黎元洪致书江浙的同日,武昌城内哄传捕得汉奸,将以军法从事。适为新自日本归国的范腾霄所见。范腾霄认得此人是同盟会员朱芾皇,即解至黎元洪处。朱芾皇携有同盟会要员汪精卫致此间同志秘函,大意说他已与袁世凯商妥,命朱芾皇来鄂交涉,彼此暂时按兵不动,俟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然后选袁为大总统云。[见范腾霄自传手稿未刊本。]黎元洪立释其缚,待以上宾礼。
朱芾皇的赴汉,受了袁世凯和汪精卫的双重托付。党人汪精卫先以暗杀摄政王载沣潜入北京,后被捕入狱,遂由冒险走入悲观。武昌起义后,清廷接受袁世凯的建议,释放汪精卫等党人,并加以笼络。汪精卫便对袁世凯心存感激,思图报答。袁世凯亦知汪精卫在同盟会中位居显要,可供利用,特加优礼。袁世凯在组阁期间,多次召见汪精卫,并由汪介绍与魏宸组结识。袁世凯犹恐汪精卫怀有二心,又令其长子袁克定与汪订金兰兄弟。
同盟会员朱芾皇,广东人,曾以后补知府身份在北京活动,辗转为袁世凯所识,袁世凯亦命袁克定与朱芾皇换帖拜把,“义结金兰”。当此南北和谈之际,朱芾皇接受袁世凯和汪精卫的双重指示南下,与黎元洪相见。黎此刻正需人穿针引线,即派员陪同朱芾皇赴汉口商谈停战事宜,经与俄国领事奥斯特罗维尔霍夫(旧译敖康夫)见面,并由奥斯特罗维尔霍夫交涉,请清军派出代表。冯国璋因无袁世凯电报指示未应。朱芾皇离开汉口时,又前往会晤冯国璋。冯疑心朱是奸细,拟予枪决,冯的参谋长张联棻建议致电北京袁世凯处请示,但袁不愿将和谈计划透露给冯,故复电闪烁其词。冯既不便与朱洽谈,又不敢杀朱,便用专车将朱送回北京。朱芾皇临上车时还致书武昌方面,谓“不出三日,必有好音”。朱芾皇返抵北京即向袁世凯当面报告,袁询问密件如何处理,朱答已吞入腹中。袁对朱芾皇的做法颇为赞赏。
袁世凯在委托英领及朱芾皇与民军进行秘密交往之后,又于11月30日致电冯国璋,令其巩固军事优势,为压民军和谈提供后盾。电文说:
我军既未渡江,英使领现出调停,按公理未可拒绝,兹代拟暂时停战条款:(一)息战时各守现据界线,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等情;(二)息战之期,订明由某日某时止,计三日,两军不得于此期内开战;(三)军舰不得藉息战期内,泊近武汉南北岸,以占优胜,须远驶武汉下游,至息战期满为止;(四)停战期内,两军不得添军修垒及一切补助战力等事;(五)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画押,为中证人,庶免彼此违背条件,以重公法。[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第283~284页。]
冯国璋因在阳夏战争中占据上风,新被封为男爵,正趾高气扬,亟思乘胜渡江。11月30日,还在炮击武昌,为此,袁世凯曾在11月30日三小时内七次致电冯国璋止其进攻,电文有“不得汉阳,不足以夺民军之气;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军之胆”的语句。[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而只有民军夺气,清军寒胆,对袁世凯才最为有利。但此刻的冯国璋尚无法理解袁世凯的机谋,一再扬言挥师南下。倒是英国外交官同袁世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12月初加紧斡旋停战。
12月1日(十月十一日)上午,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派馆员盘恩渡江到达武昌。因黎元洪已于11月30日离都督府出走,盘恩便赶至洪山宝通寺,仍未追上黎元洪,乃由蒋翊武、吴兆麟二人与盘恩接谈,方知英领事联合各国领事出面商议停战,条款业已拟好,先请都督盖印,再送清军盖印。蒋翊武、吴兆麟二人不便明言都督已携印他去,乃诡称都督城外办公处距此尚远,可在此休息用餐后,同返城内军务部盖印。与此同时,蒋翊武、吴兆麟又用电话通知军务部长孙武做好准备,恰逢孙武亦外出,军务部职员高楚观、张汉仆只好便宜行事,高楚观拟条文,张汉仆刻都督印。晚九时,吴兆麟偕盘恩入城。高楚观就盘恩所执条款,修改条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