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三、共进会员分布
共进会吸收会员,先由会党、市民而转入学界,又由学界而深入军队。到武昌起义前夕,共进会会员在军队约有一千四五百人,学堂约有二百余人,其他社会阶层约为二百余人,会党入会人数,当不少于军界、学界的总和。联络会党得力于黄申芗和刘英兄弟,联络学界先为胡襄、田采堂,后为牟鸿勋、苏成章;联络军队主要是邓玉麟和高尚志、陈孝芬等人。会员入会,只填“愿书”,不缴会费,也无一定仪式。较之同盟会更形松懈。共进会靠个人关系发展组织。这种散漫状态,在起义之前因有“排满革命”相号召,故会内会外大体尚能一致;起义之后,则失却宗旨,会内会外便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这是辛亥时期各革命团体的通病,而共进会尤为突出。
关于共进会“愿书”,需要辨析。据1911年11月17日《中西日报》载,共进会有如下愿书:
中华民国湖北省□□府□□县□□□,今蒙□□□介绍,得悉军政府以驱逐满虏,恢复汉族,建立民国,平均人权为目的,愿入鄂部总会效力,听从派遣。所有一切规则,永远遵守,不敢违背。倘有违犯,听从罚办。谨祈本会参谋长宋教仁保送,本会总理长刘公承认,本部特别员谭人凤申报.军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注册。介绍人□□□,入会人□□□。通信处由□□□转。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辛亥革命资料》,第544页录有此段文字,李时岳《辛亥革命时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6页亦引载此文。]
不少著作都把这个愿书当作信史材料使用,其实这个愿书的内容与历史事实颇相悖逆,恐系伪品。
第一,“愿书”称会员须经“本会参谋长宋教仁保送”。查同盟会和共进会均无参谋长一职,宋教仁也从未担任过此职。且宋素与刘公、孙武不和,共进会会员入会不可能由宋“保送’。
第二,共进会早已宣布同盟会总理即共进会最高领袖,刘公回鄂的身份只是共进会会长,“愿书”称刘公为“总理长”,于事理不合。据辛亥老人后来说:“我们从未听到有人把刘公叫做‘总理长’。”
第三,谭人凤任“特别员”也系编造。
第四,辛亥武昌起义前,没有“军政府大总统”之称。
另考,参加过共进会的熊秉坤、江炳灵、李作栋、杨时杰等人回忆文章,都未提及上述愿书,更未提及曾履行过该愿书规定的入会手续。故“愿书”恐系某人事后杜撰,不可能是共进会当时的文件。
[附 录] 共进会各单位代表名录:
陆军第八镇:
步队第二十九标:代表蔡济民,参议高尚志;第二营代表吴学斌,第三营代表陈人杰。
步队第三十标:代表杨洪胜,参议徐达明;第一营代表吴醒汉,第二营代表马明熙。
步队第三十一标:代表李绍白,参议吴之诚;第一营代表周世忠,第二营代表丁升阶,第三营代表田智谅。
步队第三十二标:代表李成牧,参议刘雄亚;第一营代表洪春廷,第二营代表白汉臣,第三营代表钟世友。
马队第八标:代表祁国钧;第一营代表张镇芳,第二营代表沙金海,第三营代表彭超衡。
炮队第八标:代表徐万年,参议孟发承;第一营代表胡兴盛,第二营代表王鹤年,第三营代表陈天寅。
工程第八营:代表熊秉坤;前队代表徐兆斌,左队代表罗炳顺,右队代表杨金龙,后队代表金兆龙。
宪兵第八营:代表彭楚藩。
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
步队第四十一标代表邱世成,参议邓飞鹏。
马队第十一标代表陈孝芬。
炮队第十一营代表蔡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