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一、“谋略处”名实辨
在军政府成立之初,因为黎元洪是被勉强拉来充任都督的,黎氏不敢也不愿担负任何实际领导工作,而当时各种军政急务纷至沓来,不及时作出恰当处理,将会引致军政府陷入灭顶之灾。于是,聚集在阅马场军政府大楼内的青年革命军人们,决定建立一个非正式的、却实际发挥军政领导功能的机构,此一机构并未记录备案,故在湖北军政府各种正式文件中皆查无其名,然而,在1911年10月11日以后,至黎氏任事前的一周间(10月11—17日),此一机构确乎实际运行,某些当事人称其为“谋略处”。
由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的人物留下记述“谋略处”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查光佛《武汉阳秋》
查光佛(1885—1932),湖北蕲春人,1911年奔走于文学社、共进会之间,致力联合,任政治筹备员,武昌起义后,任军政府秘书,系了解内情者。查氏1914年所撰《武汉阳秋》,为较早记载“谋略处”的文献,内称谋略处成员为:蔡济民、吴醒汉、邓玉麟、高尚志、张廷辅、王宪章、王文锦、徐达明、陈宏诰、谢石钦。[ 参见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
(2)居正《辛亥札记》
辛亥元老、湖北广济人居正(1876—1951)虽首义及军政府成立初期不在武昌现场,却与首义诸人渊源甚深,信息丰富,民国初年居正已居高位,1929年出版的《辛亥札记》综合多位首义参加者回忆,两次提及谋略处的建立。1944年居正在《辛亥札记》基础上修订为《梅川日记》出版,在述及黎元洪消极态度后说:“众推蔡济民、吴醒汉、邓玉麟、高尚志、张廷辅、王宪章、徐达明、王文锦、陈宏诰等十五人组织一谋略处,以夹辅之。”将谋略处的功能定位为“夹辅”都督,这是比较平允的判断。
(3)吴醒汉《武昌起义三日记》
吴醒汉是“谋略处”成员,1930年所撰《武昌起义三日记》描述10月11日都督府的情形如下:
至下午一时,正与黎午餐,忽外面突放一排枪,守卫学生即退走。余与幼香亦即邀黎暂避蛇山。(山上有很多队伍)一面派人调查是何处队伍放枪,一面与黎商量都督府组织法,并协筹防守事宜。黎在山指刘家庙而言曰:“海军一到,刘家庙敌人即占不住。”(此时张彪带回十二标及辎重营在刘家庙故云。)未几,据报攻咨议局者,系三十标一营旗兵,已由蛇山驻队追去。于是仍邀黎氏同返咨议局,并加派卫兵,严为戒备。至晚,即召集合议,共有十五人。同志中有蔡幼香、邓玉麟、高尚志、李春萱、张廷辅、王宪章、徐达明、王文锦、陈宏诰、谢石钦、黄元吉、吴醒汉、胡瑛,临时加入者,吴兆麟、杨开甲、王安澜、马祖全等。翌日即由谋略处商议都督府,及军务、内务、财政、外交、各部之组织。[ 吴醒汉《武昌起义三日记》,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2—83页。文中黑体字系引者所标。]
二十日(即10月11日——引者)成立谋略处。[ 《武昌起义三日记》,第84页。文中黑体字系引者所标。]
吴醒汉文章一再明白无误地议及谋略处的建立及其功能。吴氏是首义及军政府的重要亲历者,其陈述被视作关于“谋略处”的权威论说。
(4)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
湖北沔阳人、曾任军政府理财部长的李春萱(作栋,1888~1958)也是“谋略处”成员,他在《辛亥首义纪事本末》中逐日记武昌起义及军政府初期要事,专列“黎元洪的顽固和谋略处的工作”一目,内称,二十日(10月11日)下午清军管带郜翔宸率旗兵百余人袭击军政府,陆军中学学生兵抵抗,交战混乱之际,黎元洪离开咨议局大楼回到自宅。党人便有以下应对举措:
大家看到黎的态度如此固执,认为对革命前途大有影响,即由蔡济民提议,一面派人坚请黎回咨议局坐镇;一面组织谋略处,处理有关军事方面的重要事件。当晚(二十日)谋略处即在都督府开始办公,并议决下列各点:
(一)都督府(一称鄂军政府)设在武昌咨议局。
(二)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三)用都督黎元洪名义布告地方及通电全国。
(四)革命军旗为十八星旗。[ 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二辑,第175页。文中黑体字系引者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