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分站 > 辛亥文献 > 专著连载 > 《辛亥首义史》(连载38)(2)

《辛亥首义史》(连载38)(2)

辛亥革命网 2015-06-12 09:3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张笃勤 查看:21010
民国正式建立前,湖北军政府一度具有革命的中央政府功能,而《鄂州约法》也就具有国家约法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得以实行的民主共和国约法。

  三、实 业 部

  清廷于各省设布政使司,主管民政。湖北在提学使之外又设有学务处,专司教育。农工商诸政,则为劝业道所掌。湖北军政府成立,颁布条例,有关学务、劝业两项,无所隶属,仍暂由内务部接管。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设有实业部、教育部,武昌商学界人士建议湖北军政府增设这两个部。湖北军政府实业部于1912年2月10日公选正副部长,李四光当选正部长,牟鸿勋当选副部长。以三道街旧盐署为部址。分设参事、秘书、庶务三室和农林、矿务、工商三科。2月底,牟鸿勋辞职,曹宝江继任,三科乃为五科,后实业部改实业司,仍由李四光任司长,后李辞职,由屈德泽继任。

  实业部所做工作,首先是将原劝业道所属各事业单位加以整理。武胜门外农业学堂与南湖农事试验场,合为农事试验场;蛇山、洪山、卓刀泉诸林场,改为全省模范林场;桑蚕蕃息场、蚕种制造所、林蚕技师养成所,并为蚕业讲习所、女子蚕业讲习所。各县普遍设立农林试验场。又设全省模范大工厂。其他如制革厂、红砖第一厂、湖北造砖厂、劝业场、商品陈列馆、造纸厂等,均经整顿恢复生产。炭山湾煤矿官厂、陈家湾煤矿官厂、韩家山铜矿厂、硝磺总局、兴大矿务局等,亦经勘查试办或招商承办。

  原有官办、商办或官商合办的企业,一律进行整顿。毡呢厂早由黎都督委派张正基接管,开工生产。纱布丝麻四局,武昌起义后停工,以军事需要,由军务部派王国栋接管,由原大维公司看守员朱祖愉充坐办,10月24日开工,对军装补给,贡献很大。汉阳失守,生产又停。王国栋贪污处刑,改派费榘负责管理,另派胡瑞霖、吕逵先、蔡文惠等为清理和筹办委员,后因原来承租的大维、应昌两公司纠纷不已,政府又不愿拨给资金,直至1913年1月,始由楚兴公司承租经营。原存物资,无人负责保管,几全部损失,估计在十万元以上。[见《实业司建设概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

  五、教 育 部

  军政府成立之初,学校房屋、公物图书,原由内务部管理。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主管清学务处业务。苏成章为正部长,查光佛副之。以前学务公所为办公处。拟设参议、视学两室,总务、专门、普通三科,并已约定李步青、张祝南、张樾等人分任科长。其他人选也经约定,还未正式办公,就发生了2月27日群英会之变,苏成章、查光佛二人去职,教育部一时陷于停顿。许学源代理部务。以后,部改为司,黎元洪先属意李步青,李不就,乃由湖北教育界著名人物姚晋圻、时象晋分任正副司长。

  湖北教育本来比较发达,革命后暂停,许多学生参加了学生军,校舍多作他用,只有女子师范和附属小学未受影响。张祝南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湖北教育之感言》,文说:“军兴以来,人士惊逸,学校废弛,黉宫茂草,图籍荡然……此为湖北教育一绝好之机,脱满洲之羁绊,作民国之新民。”[见1912年《湖北教育》月刊。]但这种革新教育的愿望,因政局的变化未能付诸实行。当时黄兴拟在武昌办江汉大学,宋教仁拟办民国大学,拥黎者拟办元洪大学,均未成为事实。

  第七节 鄂州约法:中国共和宪政史上的里程碑

  辛亥首义的业绩,足可垂之青史的,除了党人打响推翻专制帝制“第一枪”,还有制订、颁行鄂州约法(全称《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在中国乃至亚洲率先实践共和宪政。两者一破、一立,堪称双璧,并辉千秋。

  一、宋教仁来汉与鄂州约法制订

  (一)《鄂州约法》界说

  《鄂州约法》之“鄂州”,非指今鄂州市,“鄂”乃湖北简称,此“鄂州”指湖北省。“约法”,系中国古典词,秦汉之际刘邦“约法三章”名传千古,而孙中山1906年拟《军政府宣言》,论及实施国民革命,“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 “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所谓“约法之治”,指“凡军政府对于人民之权利义务,及人民对于军政府之权利义务,悉规定于约法”,六年后,始解约法,布宪法。[ 《军政府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298页。]故“约法”是尚未经过完备的民主程序制定的政治法度,是迈向宪法的过渡性立法。《鄂州约法》之“约法”,大概是在此种含义上使用的。

  民国正式建立前,湖北军政府一度具有革命的中央政府功能,而《鄂州约法》也就具有国家约法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得以实行的民主共和国约法,随后宣布反清独立的省份也颁布约法(如《江西临时约法》),均仿效《鄂州约法》。1912年元月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总裁,草拟宪法草案,以《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名称公布,其内容乃至文字皆由《鄂州约法》脱出。故由宋教仁主笔的《鄂州约法》是中国民主宪政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宋教仁自沪抵汉

  武昌起义爆发之际,宋教仁(1882~1913)正在上海主持《民立报》,当起义消息传至沪上,宋万分激动,当即挥写《湖北形势地理说》(刊于《民立报》1911年10月15日),申言“今日之形势,以天下言之,则重在武昌;以东南言之,则重在金陵。”[ 《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5页。]10月24日,黄兴从香港抵沪,与宋教仁倾谈竟夕。第二天,黄、宋一行百余人乘英商怡和公司轮船沿长江上溯,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黄兴立即受命指挥阳夏保卫战,宋教仁住在时任湖北军政府民政长的汤化龙家中,开始承担的任务是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